正文

13.宁静致远

曾国藩官场笔记 作者:神马


曾国藩曾说:“静则生明。”在面对困难时,人们应该有良好的心态,做到不紧张;面对烦恼时,则不可焦躁,而应该保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在为官时掌握主动。在曾国藩的为官诀窍中,“静”很重要。

刚考中进士时,曾国藩踌躇满志,得意非凡。可是,为官之后,由于治国平天下的志气一时无法伸展,加上初入仕途缺乏为官的经验,更由于耐不住翰林的清苦和孤寂,当时的曾国藩脾气极其暴躁,动辄申斥仆人。曾国荃被接到京城随他学习,也因无法忍受他的脾气愤而归乡。

正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拜了唐鉴为师,精研理学。唐鉴针对曾国藩“忿狠”的缺点提出了“主静”的建议。曾国藩听了这一教诲,也觉得“静”字功夫正是他所缺乏的。由此,他开始在“静”字上下功夫。

唐鉴又推荐曾国藩向倭仁学习。倭仁是晚清时代知名的理学家,他教曾国藩通过静坐、札记等自省工夫,戒除私欲。

经过两位师友的教导,曾国藩每天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这对年轻好动的曾国藩来说,极为不易。

因为浮躁,曾国藩的情绪反复无常。越是如此,越是浮躁。曾国藩认识到“静”字的作用后,反思自己,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有大的成就,都是心太浮躁所致。

由于生性刚狠,曾国藩的前半生颇多波折,尤其是他担任京官期间以及初为团练大臣时,常常因为冲动而有过激的言行,处事很不冷静,因此官场人缘极差。

等再次出山练兵打仗时,经过一番反省,在与上下级周旋,与敌军对阵,久经磨炼之后,他才对“静”字工夫的体悟更加深刻。

在当时的情势下,他不仅要应付朝廷对自己的猜忌以及官场上的斗争,更要全力对付太平军。如果不够冷静,等待他的恐怕就是兔死狗烹的悲剧。

在磨炼中,曾国藩逐渐成熟,头脑越来越冷静,为人处世自然也变得圆滑老练起来。尤其是他复出之后的慎言慎行,更是可见其个人修养的提升。

所以,后来大家都向曾国藩“劝进”之时,曾国藩是冷静的,非但没有“起兵举事”,反而做出“急流勇退”的决定,面对高官厚禄,面对更进一步,曾国藩能够把持淡泊宁静之心,不仅难得,更可谓高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