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宋元时期的盗墓活动(2)

古墓贼影 作者:沧海满月


永昌陵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陵园布局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

上宫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鹊台、乳台、华表、石像生(石刻仪仗队)、阙亭、皇帝陵台、皇后陵墓。永昌陵不是帝、后同穴合葬陵。宋太祖结发妻贺氏死于958年,年30岁。当时,宋皇朝尚未建立,后来葬在永安陵兆城内。贺氏死后,赵匡胤又娶王氏为继,王皇后死于963年,年22岁,也葬在永安陵内;又立17岁的宋氏为皇后,宋皇后死后葬于永昌陵北边。贺、王、宋三位皇后的坟冢早已泯没,无可指寻。

陵园正中为皇帝的陵台,象征着帝王“丰业”和尊严,夯土筑成,是个三阶梯的覆斗,底边呈四方形。陵台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宋时每陵设有专门负责培育柏苗、养植柏林的“柏子户”。而今,宋陵的柏树已不复见。陵台经近千年的风雨剥蚀,也失去了当年的雄姿。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整个布局给人以方正端庄、拱卫森严的感觉。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诸陵献殿建筑全部毁于元朝。据说,嵩山中岳庙大殿前的铺地石,就取之于这里。

从陵台到南神门,沿神道两侧排列有整齐对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宫人与内侍石雕各一对。侍立于南神门西侧的为宫人,陵台左右的为内侍。宫人雕像眉目细长,双肩消瘦,束发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征惟妙惟肖。内侍雕像,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持体现他们身份的球仗和拂尘。四门石狮各一对。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门石狮雕像最为精美。神道两侧立像的排头兵,经过1 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雕像甲胄的纹饰仍然细腻传神。文武朝臣雕像各两对,文臣持笏,武臣拄剑,恭立神道两旁,象征着宫廷百官朝仪。藩使雕像各三对,藩使为参加北宋皇帝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代表。藩使刻像于帝陵之前,始见于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反映。北宋后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于神道两侧与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规置的原因外,还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石虎、石羊各两对。虎是尊严与高贵的标志。羊,个性柔顺,形态淑美,我们祖先造字的时候,有“羊面从美”之说。自汉晋以来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为祛邪之物。仗马与控马官石雕两对。角端石雕一对。瑞禽石刻一对。石象与驯象人石雕一对。望柱一对。望柱类同华表,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征四面八方,其顶部是莲蕊,底部为莲座,中部刻有龙纹,是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望柱南为乳台一对。象征着子孙发达、繁衍万世、吉祥如意。接下来是象与驯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仪仗队的先导,驯象人一般来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万象更新的意义。象之后是瑞禽瑞兽,宋陵的瑞禽是宋陵石雕中的杰作,也是空前绝后的珍品,为其他帝陵所没有。再后,是仗马和控马官,这也是仪仗队中不可或缺的。南门有站立的石狮,被称作跑堂狮,属“移动部队”;而宫城门外站立的是头戴盔甲、手持斧钺、双眉紧锁、不胜其哀的镇陵将军。虽然这些威风凛凛的石像围护在皇陵左右,但它们真能看护好太祖的陵寝吗?

据《宋史》记载,灵台之下二十几米深处建有“皇堂”,即地宫,是皇帝棺木藏放的地方。随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剑、冕、翠衣及种种明器,皇帝生前所有的日常用具,金枪、板刀、弓箭、金银器皿都埋在地下了,在地宫的甬道和耳室里,还摆满了皇帝喜爱的各种宝物。

但这些宝物却因为陵寝的损毁而不知散落在何处了。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在金营,二月初六金主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结的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初一日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 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搜罗一空满载而归。北宋从此灭亡。金兵不仅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而且对北宋皇陵也开始了疯狂抢劫。因下宫的大殿及禅院里有许多金银玉器、古玩字画,这里成为金兵最先下手的地方。

包括永昌陵在内的宋陵都建在平原的黄土地上,墓道建制规模相同,所以比较容易盗挖。金兵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陵区内顿时烟火弥漫,一片混乱。据记载,北宋的皇帝陵包括皇后陵都遭到了很严重的盗掘,哲宗皇帝的尸骨还被盗墓者抛到了陵外。

宋高宗赵构闻讯后,命令河南镇抚使翟兴和抗金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又修复了皇陵。这样,巩义就成了宋金拉锯战的战场。宋军撤退后,金兵的报复更加强烈,不仅掘墓更凶,而且还烧房扒屋,砍树伐木。于是,松柏茂密的陵地很快变得千疮百孔了。

南宋灭亡,蒙古人控制北宋陵区后,他们怕宋代的遗民怀念先朝的皇帝,就把北宋皇陵上的建筑全部烧毁,这也是北宋陵区只有孤零零石雕的原因。所幸的是,宋陵区域被划为官地,不准百姓打柴放牧,不准种植庄稼,一直荒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建筑遗址,特别是石雕像。

今天,站在永昌陵上四面望去,近处是块块肥沃的良田,远处是点点含翠的青山。1 000多年前的陈迹,已被时光的流水冲洗得几乎净尽,然而“唐宗、宋祖”作为历史人物,却常使我们浮想联翩。

■ 盗墓只为皇帝过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个朝代。

在这一时期,宋朝的统治频繁地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而宋朝的统治者大都不思进取、昏庸无能,对少数民族的侵略一再忍让、妥协,最终导致了大宋王朝的覆灭。在这一时期的皇帝虽然大都没能做出什么较大的政绩来,但是却也出了一些在其他方面较为突出的君王。宋徽宗就是这样一位政绩平平却极具文学才华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十一子,哲宗弟。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赵佶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在位26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赵佶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他大兴土木,建造了很多奢侈的宫殿。为了把这些宫殿建造得更为奢华,他派人专门到全国各地搜刮奇花异石,不论路途长短一律用船运至开封。这些石头就是在我们大家熟知的《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所运送的花石纲。为了追求奢华,他竟将父亲留下的有人估计当时占世界上70%的财产都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宋徽宗在位期间,爆发了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御笔崇宁通宝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粟(sù)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北宋灭亡,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照当地习俗火葬。

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宋徽宗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正是他的这种才华导致了许多陵墓被盗。宋徽宗十分喜欢收藏古物,尤其喜好夏商周青铜礼器,时称“古董皇帝”。他执政时期,为了放置古物,还专门在宣和殿的后面建造了保和殿,左右两侧分别设立稽古、博古、尚古等诸阁。俗话说“上有好者,下必趋迎”。为了迎合宋徽宗收藏古董的爱好,朝廷内的官员们到处去寻找古董来取悦皇帝。于是,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寻求古物之风十分强劲。为了找到更为珍奇的稀世珍宝,有些官员竟然盗起了古代规模较大的陵墓。陕西转运使李朝孺、提点茶马程唐为了能够升官发财,也参与到了盗墓的大军之中。他们盗的墓可非同一般,是商朝著名大臣比干的陵墓。

比干,子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他受其兄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

比干眼看着强大的国家就这样慢慢衰败下去,十分着急,便对商纣王的种种残暴昏庸行为加以劝阻。他想,君王有过失,作为大臣不加以劝阻就是不忠的人,怕得罪君王而死就不是一个勇敢的人。君王有了过错,如果加以劝阻,君王不采纳反而把自己置于死地,这是最忠实的表现。于是,他便到商纣王经常享乐的摘星楼去冒死进谏,但是他的进谏惹恼了商纣王。纣王竟然命令比干自己剖出心脏来看看是不是传说中忠臣具有的七窍之心。

比干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真的举起刀把自己的心脏挖了出来。他捧着自己的心脏来到商纣王面前,就倒了下去。商纣王被比干的举动吓坏了,他战战兢兢地瞄了一眼比干的心,果真见到他的心脏有七窍。一代忠臣比干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63岁。

比干被害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安平一带)。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传说中的比干墓有一件稀世珍宝也算得上是天下第一。这就是周武王派人专门为比干墓铸造的“铜盘墓志铭”,据说这面墓志铭十分奇特。那铜盘正面是十六个字——“前岗后道,左林右泉,万世之宁,此焉是宝”。铜盘背面是一面镜子。传说每年中秋月圆,用鸡皮把镜面打磨光滑,对着月光看,就能看到比干的头像,比干在镜子里还能与外面的人说话。也正是因为这面墓志铭,比干墓才被李朝孺盗劫的。

陕西转运使这个官职虽不是什么大官,却油水极多。因为其主管陕西境内米粮、钱币、物资的运输,这些都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死的东西。李朝孺不是什么好官,又十分善于钻营,自然在这个官职上也赚得金银无数。因他所管理的人多为往来奔运的基层小吏,所以他对乡野市井之事、街巷绯闻之谈十分了解。

这天,他正在一个码头上监管发往河南粮食的转运事宜,船上几个船夫的谈话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

“要说咱们河南出的最大的名人,就要推商朝的比干了。他可真是位大忠臣啊!”

“是啊,虽说咱们那里出的名人很多,但没有一个能与他相比,实在是令人佩服啊!”

“可惜比干死得太惨,连个全尸都没留下。”

“不过,他死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他的陵墓甚至比许多帝王的陵墓都建得豪华,还是周武王亲自派人建造的呢!”

“是啊,听说那周武王所铸造的墓志铭可非同一般,能在月圆之夜看到比干在里面说话。”

“真的?还有这样稀奇的事!那真是件无价之宝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两名船夫的谈话,竟然给比干的陵墓带来了灾难。李朝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窃喜。他想,当今皇帝最喜欢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了,倘若能把这件比干的墓志铭弄到手,那以后升官发财就不用愁了。如何得到这个墓志铭,不用说,只能盗掘比干的陵墓。

李朝孺盗宝心切,马上就带领着手下的士兵即刻前往比干陵墓。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李朝孺的盗宝队伍到达了河南的比干陵墓前。虽然他心里很急,但也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公然盗掘比干的陵墓,因为他怕招来当地百姓前来围观,还可能会有许多人出来阻止他的盗墓行为。于是,李朝孺便选择了晚上下手。

时辰一到,李朝孺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手下士兵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就着月光向陵墓挖了下去。不一会儿,墓葬就被挖开了,露出了里面的棺椁。此时,李朝孺早已忘却了对死人的恐惧,赶紧命令士兵将棺椁打开。士兵们七手八脚就把比干的棺椁撬开了。之后,他们马上对棺椁内的陪葬品搜检起来。经过长时间的仔细寻找,还真没有辜负李朝孺的“煞费苦心”,一位士兵找到了那块传说中的墓志铭。

李朝孺接过墓志铭一看,十分惊喜。这块埋藏了2 000年的墓志铭,只是镜面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李朝孺想起了那个铜镜内可以见到比干影像的说法,赶忙拿出随身带来的鸡皮,用劲儿把镜面擦得干干净净。

李朝孺拨开众人,找到一处月光较好的地方,把镜面慢慢地向月光对着看。他果真见到一个须发皆白、胸前鲜血淋淋的影子。

“大胆!什么人竟敢盗掘我的陵墓。”只听一声断喝从镜子里传了出来。

李朝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瘫倒在了地上,那面镜子也从他手中滑落下来。

众士兵也听到有很大的声音从李朝孺那里传了出来,只是没有听清楚是什么声音。他们见到李朝孺突然瘫倒在地上,赶忙奔上前去将他搀扶起来。李朝孺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缓过神来。为了不引起恐慌,他并没有告诉士兵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命令士兵把那铜盘镜面朝下收在了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盒子里。他为了避邪,还用一块大红布把那个盒子包了起来。做完这一切,李朝孺又让士兵收拾了一下陵墓中的其他陪葬品,就带着队伍悄悄地趁着夜色回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