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宋元时期的盗墓活动(3)

古墓贼影 作者:沧海满月


李朝孺因为在陵墓旁被铜镜内的比干影像吓坏了,所以再也没敢独自一人打开过那个盒子,只是派了许多士兵严加看管,直到他回京时把它献给宋徽宗。很快,比干墓被盗的消息传了出来。为了掩盖自己的盗墓罪行,李朝孺竟然又想出了一个恶毒的主意——栽赃。

李朝孺从街上抓来了一个泼皮无赖,后者因赌博而荡尽家产,正在街市上卖最后一件祖传宝物。李朝孺预先派人把那个盒子藏在了泼皮的家里,诬陷他的家传宝物不是正当所得,而是盗墓所得。于是,李朝孺派兵对那泼皮的家里进行搜查,把那装宝物的盒子搜了出来。

李朝孺便诬陷是那泼皮盗掘了比干墓,偷去了里面的宝物,而那比干墓中的墓志铭就是他盗墓的证据。那泼皮起先不肯承认,但是经不住李朝孺的一番严刑拷打,只得承认比干墓确实是被他所盗。就这样,李朝儒名正言顺地把铜盘墓志铭收缴了上来,并献给了宋徽宗。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朝儒的盗墓行为并没有因为他的掩盖而被历史忘掉。他的盗墓罪行终究还是被载入了史册。

现存的比干墓庙位于卫辉市区北7.5公里处,占地约20亩,有古柏数百棵,树形奇特,蔚为壮观。陵园内有三道门楼及拜殿、大殿、厢房等,规模十分宏伟壮观。陵墓内还保存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64座。其中著名的有魏孝文帝悼比干文刻石,陈宣帝祭比干文,唐太宗赠殷太师比干诏、祭文碑及乾隆御碑等。

比干墓以“四个天下第一”著称于世。

天下第一仁: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

天下第一庙:殷太师比干庙。建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因墓立庙。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鳞次栉比,各具特色。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在比干庙正南方有比干石雕像、神道、牌坊,环境幽深。它是比干后裔林姓儿女祭谒的圣地。

天下第一墓:因为它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沿比干庙中心甬道穿过三门可见比干墓,为周武王所封国神,距今已3 000余年的历史。相传比干死后,天降大风,飞沙走石,卷土将比干尸骨埋于此处,故称其墓穴为天葬墓。又说天葬墓四周生出许多没心菜和空心柏树——比干宁愿剖心为国家为人民,万物精灵为比干献心感动;牧野地区人民为了怀念爱国英雄,并用比干心起名“心乡”(即新乡)。

天下第一碑:比干庙里有个石碑,是孔子用剑刻的碑,上书“殷比干莫”几个字。因为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唯一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一碑”。前497年,孔子55岁,这年春天他从鲁国来到了卫国。但孔子在卫得不到卫灵公重用,他就带着徒弟到匡城蒲乡(今河南长垣)。经过牧野,忽然车子坏了,他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答曰:卫地。孔子非常激动,说这是仁人之墓,恭敬举行了祭奠,挥剑刻下四字“殷比干莫”。“莫”与“墓”在古代是通假的。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据说,孔子是借地为土,故意把墓写成莫字。后来,有个好为人师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子写了错别字,就拔剑刻上一“土”,刚刻好,乌云滚滚,雷声大作,“轰隆”一声,将补上的“土”又劈掉了。

可以说,宋徽宗时期猖獗的盗墓现象与宋徽宗本人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喜欢收藏古董,下面的官员也不会挖空心思来盗墓。宋徽宗大观年间,宋朝皇室收藏的古物仅有500余件,然而到了宋徽宗政和时就增为6 000余件,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宫廷内的古董竟然超过了10 000件。这个宋朝皇室古物激增的数字,也侧面地反映了当时盗墓活动的猖獗。

■ 刘豫盗墓不仗义

与岳飞相比,投降金国,被金兵扶持,当了“伪皇帝”(即“大齐”皇帝)的刘豫,则成了北宋皇陵的千古罪人。

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家中世代为农,他却从小读书,最终通过科考踏上仕途之路。但刘豫为人品行极差,年轻时就偷窃过同学的衣物用品,做官不久即遭弹劾,若不是当时的皇帝不想宣扬这件丑事,刘豫早就被罢官了。经历了这件事情,刘豫并没有反躬自省,感谢皇恩浩荡。他原为北宋河北提刑,金兵南侵时,这家伙十分惧怕,弃官逃往真州。在真州,得到张悫的推荐,被宋高宗赵构任命为济南知府。金兵攻城略地,大军兵临济南城下时,刘豫诱杀鼎力抗金的爱国骁将关胜,授城投敌。

高宗赵构举国南徙,迁都临安,史称南宋。为了有效统治中国北方地区,金人在北方设立傀儡政权,以“宋人治宋”的方式对北方实行管理。而这个被选中成为傀儡皇帝的人就是刘豫。在刘豫投降的当年,金国册封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府,后迁都汴京(开封)。

刘豫迁都汴京后,进行了极不光彩的搜刮财宝活动。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攫取珍宝的贪欲,假以淘沙之名,大肆毁掘开封、洛阳一带的陵墓,致使这两地的“冢墓发掘殆尽”,历代帝陵惨遭盗掘。

有一天,刘豫从手下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碗,便爱不释手并顿起贼心。当得知这只水晶宝碗出自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时,他便命令心腹恶棍刘从善前去掘陵取宝。为了掩人耳目,刘豫特封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名正言顺地发兵赴巩县对宋陵施暴。刘从善率兵掘开哲宗永泰陵后,将陵内所随葬的珍宝洗劫一空。这还不算,刘从善还让士兵打开哲宗的棺椁,将哲宗的尸骨暴弃于陵外荒野。史书上记载,“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碗,即置陶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除了启用他臣,为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刘豫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为“淘沙官”。

刘豫降顺变节,本已不仁。合伙盗掘宋陵,则更不义。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南宋太常少卿方庭顼出使金国,路过北宋皇陵,见哲宗遗骸暴露于野,当即脱下自己的衣裳,为这位故国君王殓葬。他用自己的衣裳包住哲宗的尸骸,双手挖土,磨得鲜血淋漓,挖得一坑,将哲宗重新掩埋。后来,他回到南宋朝廷,将路上的遭遇奏报给高宗赵构。赵构大哭出声,满朝君臣悲痛,有人羞于前皇被辱竟拔剑自刎。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听说前朝帝陵遭此浩劫,一腔男儿的血气凝于笔端,愤然写下悲怆已极的诗作,试图唤起南宋人民保家卫国的情感。诗《闻虏乱有感》中写道:

近闻索虏自相残,秋风抚剑泪汍澜。

雒阳八陵那忍说,玉座尘昏松柏寒。

刘豫与金国粘罕的官兵先后盗掘,互相勾结,把赵匡胤生前认定的风水宝地毁得不成样子,除了皇陵,后陵、妃墓、周围的臣子墓、普通民冢都未能幸免。据记载,刘豫与粘罕盗墓很有一套,小墓采用目前考古界常用的“大揭顶”,完全把墓刨出来。大墓则从陵台一侧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期间,现场场面热闹,陵区内到处都是盗墓的士兵。宋哲宗赵煦的尸骨被挖出后,乱抛在地,曝晒日下。当时被弃尸骨漫山遍野,风水宝地成了乱坟荒冢。

北宋是个崇尚薄葬的朝代,也许是唐代刚刚灭亡,其关中十八陵便险些被盗殆尽的惨痛教训刺激了北宋诸帝,他们纷纷提倡薄葬。加之北宋是中国丧葬文化形式转变的时期,从北宋开始,人们逐渐把丧葬的重点转移到“丧”上,而“葬”的方面多少有所精简,因此北宋帝陵远不及唐代帝陵气势恢弘。

但所谓薄葬,也只是相对汉代、唐代而言,作为皇帝陵寝,其气势规模,不问可知。北宋帝陵的修建也是穷一国之力,汇总天下能工巧匠的智慧,精心设计建造而成。所谓“事死如事生”,巩义八陵的气派丝毫不逊色于皇宫殿宇。据史料记载,修建宋仁宗的永昭陵时调集全国工匠、民夫不可胜数,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耗费占当时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时,共用石材27 600块,动用工匠4 600人。

宋陵无论从规模还是气势方面都远不及唐陵,但殿宇楼阁鳞次栉比,石刻雕塑栩栩如生,陵区内树木长青,郁郁葱葱。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耗资巨大、建造精美的大型皇家陵园,却在短短八年间被盗一空,焚烧殆尽。更可悲的是,它们不是亡于敌国之手,也并非毁于后世盗贼,而是被这个朝代曾经的臣子刘豫盗掘,取尽珍宝,甚至将皇帝尸骨暴尸于野。

刘豫僭越皇位期间,帮助金人镇压北方的抗金斗争,岳飞、韩世忠的抗金都曾遭到刘豫的阻挠。刘豫为世人所不齿,就连扶植他的金人也瞧不起他。金人册立刘豫为皇帝只是为了利用他,一旦刘豫不能完成金人交给他的使命,金人就会无情地抛弃他。

随着刘豫日益强大,金人开始猜忌并计划铲除他。在刘豫僭位的第8年,金人废掉了这个没有利用价值的傀儡皇帝。刘豫郁郁终老,结局悲惨。

刘豫与粘罕盗掘北宋帝王陵,里面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史学界认为,金政权有意借摧毁皇陵之际,刺激南宋政权神经,从而达到摧垮汉人精神的意图。而刘豫在其中当了一个很可耻的角色,为后人鄙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