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书生也有千钧力

湘军为什么这么牛1 作者:王纪卿


书生也有千钧力

刘长佑出生在一个祖辈积德的大家族里。直到他父亲刘时华这一辈,孝友纯至,乐善好施。刘时华经营木材和土产而致富,成为新宁县的一大巨族,捐了个从九品的官衔,虽比七品芝麻官还小,但在新宁这个小地方,也算是个有些头脸的人物了。他致富以后,时常资助乡邻故友,赢得“乡党时贤”的称号。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后代中有男丁谋取功名,显赫一方,光宗耀祖。

嘉庆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西历1818年12月16日上午9点,刘长佑出生在新宁县的金城村。这一年是虎年,而降生到刘家的这个男婴,果然有些虎相。

一个孩子若是不平凡,在他出生时,多半会有异象发生。平凡的孩子出生未必没有异象,只是决不会见于经传。历史记载下来的,自然都是名人诞生时发生的超自然现象了。

刘长佑出生的不凡预兆,应在伯母李夫人的一个梦。他出生的前一天夜里,李夫人梦见一颗大星落在自家堂上,金光灿烂。刘长佑出生后,李夫人马上宣布他是天星下凡。

这个新生儿的确与众不同,遍体栗色,眉目之间居然可见大人物般的威棱,两条大腿上隐约可见黑斑,犹如鳞甲。此儿嘴巴超大,能够容下一只拳头。

但凡婴儿出生,总有一番吵闹。刘长佑虽说也是呱呱坠地,可他见到天日之后,大人就很少听到他的哭声了。长辈们都说,此儿天性凝重,言行有度。几岁时便不苟言笑,如同成年人一般。他比少年老成还要难得,说他幼年老成也是当之无愧的。这个黑孩子跟同时代的咸丰皇帝一样,天赋沉稳,在战争年代靠着这种秉性,紧急关头临危不乱,渡过了很多难关。

从古至今,中国人启蒙很早。成年人几乎一致认为,孩子念书越早,成材的可能性越大。刘长佑五岁就开始念书,一直念到三十出头。他的学业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无旁骛,埋头读书,从五岁念到十四岁。儒家的经典,伴随他度过了十年成长的光阴。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只有本村和外乡的私塾。

刘时华经常给人们讲述长子刘长佑刻苦读书的经典故事,语气中不无夸耀。十二岁那年,刘长佑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作文追求深刻的思想内涵。假期跟弟弟刘长佐一起回家,把自己关在楼上念书。白天想好几十个作文题,写在纸条上,扔到盒子里。夜间随便拈出一题,书写命题作文。父亲叫他早些歇息,他灭灯假睡,父亲一走,便用被子蒙住窗户,把油灯端到帐子里,文章写不好,他是不会入睡的。

第二阶段是坚持不懈的考试。从十五岁那一年起,刘长佑参加了一系列考试,完全称得上考试专业户。他每年都要进一两次考场,成绩不俗,每每得到考官的器重。他考取了童生,考进了县学,考成了学校的高材生,也拿到了政府的助学金。他还在同辈中摘下了书法之冠。他游学于湖南的几间著名学府,宝庆府的濂溪书院,长沙府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都留下了他求学的足迹。

道光十七年(1837),刘长佑十九岁,参加童子试,考官欧阳兆熊与他父亲刘时华来往颇密,于是索阅他的卷子,发现诗中有韵脚不对,帮他改了几个字。正好被蔡学使撞见了,质问欧阳兆熊为什么要帮考生舞弊,欧阳不敢隐瞒,把考卷呈送学使阅览。刘长佑则惴惴不安地站在堂下。学使见他的文理通顺,年纪又最小,一笑置之,允许他入学。

但是命运跟这位勤勉的学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在青年时代屡遭科场失意的打击。没人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五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眼看着同县的江忠源等人成为硕士,他只能扼腕叹息,暗自神伤。

刘长佑在三十一岁那年夏天有过一梦,算是对他无缘举人做了一个宿命的解释。当时他从长沙回家,路过湘乡,下榻旅馆。夜间入梦,他到了岳麓山的魁星楼下,看到几名同学在楼上向他招手,叫他上去。他顺楼梯而上,眼看就要登上二层,忽见魁星起身下座。刘长佑不敢上前,呆立在楼梯上。魁星手执大笔,向他额上一点,说:“去!”

这一声吆喝吓醒了刘长佑。睁眼一看,只见房中金光灿烂,如同白昼。刘长佑心想:“这店主也怪,为何到了深夜还没熄灯?”心念一转,金光便随之消失。

刘长佑为自己解梦,料定这一科又考不中了。既然神谕如此,他打定主意,此后不再参加秋试。

但是刘长佑的毅力令人刮目。在此梦之前,他虽屡次秋试落第,却未曾动摇入仕的决心,也未曾打乱有条不紊的生活节拍。他从小就有一副健壮的体魄,得到乡人和考官的夸赞,自然也会得到异性的青睐。十八岁那年冬天,他把李夫人迎娶回家,二十岁就生出了长子刘思询。此后他虽年年参考,从未间断,李夫人却接连生下了次子刘思诣和三子刘思谦,后来又生下两个女儿和四子刘思训。长子四岁时,刘长佑就为他聘了江忠源弟弟的女儿,与江氏家族结成儿女亲家。

刘长佑和江忠源一样,是因炫耀武功而闻达于高层,进而踏入仕途。可是直到三十二岁为止,刘长佑并未练过武功,也未曾想过刀头舔血的日子。但他天赋神勇,是一个打仗的料子。

除了天生一副黑胚子,威风逼人,刘长佑在少年时代已经表现出胆大无畏。十一岁那年,他在外乡长湖念书。一天夜里,听到楼上传来窸窣声,抬头一看,一个小偷正朝窗外爬去。刘长佑跳起来,跟在那人身后,一把拉住他的脚。窃贼回过头来。咦!原来是邻家的孩子,刘长佑认识他,冲他一笑,松了手,放他一马。

二十六岁那年秋天,刘长佑参加甲辰科省试回乡,下船登岸之后,同行的书生们先行一步,他与一名仆从看守行李。忽然想起茶袋子忘在船上了,打发仆人去取。仆从走后,林中突然冒出几名强盗,其中一人把箱子提走,其余几人把刘长佑围住。刘长佑哪里肯依,出手按住一名盗贼的肩膀,使劲一压,盗贼便仆倒在地,无法起身,只得跪地求饶。其余盗贼见状,仓皇逃走。一介书生,有如此神力,盗贼岂能不怕?

如果社会没有发生动乱,刘长佑的武力天赋也许永远无法施展。但新宁是个多事之地,而刘长佑又生活在多事之秋。凡是明眼人都知道,此地迟早会出乱子。刘长佑二十三岁那年,新宁县的典史刘金芝请他为儿子授学,多次劝他搬出新宁。

“刘君,你没看出新宁将有大乱?”

“民心思反,又有人煽惑,我岂能看不出来?”刘长佑说,“只是我拖家带口,又能搬到哪里去呢?难道连家业都不要了么?”

刘长佑没有迁出新宁,但是刘金芝在第二年请病假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只过了几年,新宁果然发生了雷再浩的大规模造反。刘长佑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置身事外,没有和江忠源一起参与镇压雷再浩的战斗。

然而,他虽然避过了雷再浩的风头,却躲不过李沅发掀起的风浪。于是就有了他与李沅发之间的这一场对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