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傅斯年对董作宾不满的牢骚话,而沉浸在言欢晕眩中的董作宾尚未意识到,几年之后,他将被郭沫若这位“神交十年”的朋友斥指为“跑到台湾去准备殉葬”的“妄人”一个。尽管中国有文人相轻的传统,但郭、董的交恶,并不是一个“相轻”就可解释的。此为后话。
◎抗战八年第一书
董作宾自重庆回到李庄,被傅斯年训斥一番,自知理亏,不敢嘴硬,又开始蛰居李庄板栗坳几间房子里,在屈万里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李孝定,以及刚从李庄中学新招收的见习生刘渊临等人协助下,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殷墟文字乙编》与《殷历谱》的编制之中。为全力支持这项工作,傅斯年特批,由战时首都重庆买来一盏煤油灯和一皮桶“洋油”,专供董作宾与助手开夜车使用,其他研究人员只能使用桐油灯,并规定不得到董氏处以各种理由“抹油”。因桐油灯烟大光暗,每到夏天很难适应,一到闷热难熬的晚上,许多人就跑到牌坊头借着董作宾工作室映出的光亮聊天,而董作宾伏案与弯腰弓背翻检找寻材料的身影,连同额头上不时滚动着的汗珠一并映于众人的眼帘。面对此情,外面的聊天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压低声音,以免惊动这位辛苦做工的“老天爷”(南按:因董作宾对同事说话,一开口就老天爷如何如何,青年研究员就给他偷偷起了一个“老天爷”的绰号)。
董作宾着手进行的《殷墟文字乙编》,主要是对殷墟最后三次发掘(第13次至15次)所得甲骨文进行整理著录。殷墟的后三次发掘共出土有字甲骨18405片,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小屯北地YH127坑出土的一整坑有字甲骨。当时在工地清理不便,连泥带土运到南京史语所住地——北极阁大厦整理。在董作宾的领导下,由胡福林与所内技工关德儒、魏善臣等经过8个月的努力方告完成,共清理出有字甲骨17096片——这是殷墟发掘以来在甲骨文搜集方面最大的收获。“过去,传世所得甲骨大多支离破碎,学者们据此难以确知甲骨的‘全豹’。而现在,只此一坑就有完整大龟三百多版,再加上缀合材料就更多了。因此学者眼界大开,思路广阔了。”[27]
按照原计划,由董作宾主持编纂的《殷墟文字乙编》(以下简称《已编》)共分上、中、下三辑,在李庄期间,完成了上、下两辑,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出版。第三辑在复员回南京后编成,1953年于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乙编》编排体例与《甲编》相同,但所收甲骨文要多出几倍,共收入带字甲骨9105片,“所收材料,超过《甲编》的四倍以上,出土的坑位简单明晰;内容新颖而且丰富,研究的价值,也远在《甲编》之上”。《甲编》的问世,是董作宾、屈万里等人在甲骨学上所作出的又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正如甲骨学者孟世凯所言:“这种考古学方法著录甲骨的新体例,是甲骨学史上的创举。它不仅体现了近代田野考古学方法引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也为以后著录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提供了范例。”[28]
就在主持编撰《甲骨文字乙编》的同时,董作宾开始向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殷历谱》作最后冲刺。此前,董作宾尝浩叹:“殷周年代,乃古今史学界一大疑案,两千余年以来,异说孔多,悬而不决。并世治史者咸避而不谈,或谈而不能有所定,定于一说者即不免有谬误,实因年代之考定,必资历术,历术艰涩,钻研为苦。而前人论述,各自成说,抉择非易,无所适从也。”[29]殷墟发掘之后,董作宾试图通过甲骨卜辞透出的蛛丝马迹考证殷商时代的历法,由历法再转推确切的年代。自1931年在《安阳发掘报告》上发表《卜辞中所见之殷历》开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按史语所后起之秀夏鼐的说法,在“甲骨四堂”中,罗、王、郭“三堂”皆没有田野考古发掘的经验,无法利用地层学知识断代,只能算“室内考古学家”,所取成绩也就相对有了无法弥补的缺憾。而董作宾是亲自参加过8次安阳殷墟系统发掘的甲骨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响当当的田野考古学家,对于甲骨文字的断代和研究自然就较其他“三堂”更有科学根据,看问题的眼光也更胜一筹,所取得的成就在前三位之上也就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