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节:19世纪的中华帝国(14)

左宗棠传 作者:(美)W.L.贝尔斯


5.帝国军队

当太平天国崛起时,在中华帝国通行的军事体制本质上还是康熙大帝(1654-1722)所创立的那一套。它在当时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创举,在康熙及其孙儿乾隆这样的皇帝治下能够顺利地运作。但是到了1850年,它就像一架设计不够精密的时钟,缺少了主发条和一些细小却必不可少的零件。它的首要设计目标是保卫朝廷,防止各省的官员联起手来。它只要求对皇帝的意志负责。虽然它被设计为防卫性的武力,但康熙和乾隆都曾成功地将它用作进攻性的工具,因为这两位皇帝都不是凡人。乾隆以后,这支武装处于静态,没有增添或引进新的装备,训练缺乏,纪律松散,勇武精神也未培养。而真正的危机就在此时发生。首先在1839年反抗外敌,又在1850年开始内战,大约18支汉人部队和无数满人部队起来保卫国家,但它们都未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康熙的这份杰作只剩下一个还能辨认的特点,那就是完全缺乏整合力。康熙确实达到了目的,但他无疑做梦也想不到会落得如此局面,因为不仅汉人部队丧失了整合力,而且满人部队也是同样糟糕,甚至更糟。

帝国的军事组织中存在两类不同的军队,一类是满人部队,组成各旗,通常被称为"旗人",它是帝国军事力量的脊梁骨;另一类是"绿营部队",是全汉人的武装。满人部队主要是大清创立者努尔哈赤(1559-1626)缔造的。当努尔哈赤的继承者们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认识到他们的人数与汉人相比悬殊太大,为了维护他们的支配地位,决定让满人成为军人阶级,由国家供养,只须提供军事服务,劝阻他们与汉人通婚或与汉人进行经济竞争。虽然他们不全是现役军人,但所有到了兵役年龄的男性,都要能够随时应征入伍。这意味着满人除了当兵什么都不用做,这种体制把这些骄傲好战的满人身上的武士精神消耗殆尽。当巨大的危机到来时,当皇室的命运岌岌可危时,他们才发现,维护王朝的使命无法由旗人的军事力量来完成,只能依靠比努尔哈赤早存在将近2000年的道德力量,维系这种力量的是一个大不相同的社会群体--汉人文官。

满人的策略是将旗人集结在京畿一带,而将一些小部队分布到帝国各处。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分配到各省的满人部队数量不多,他们分布在战略要点担任警戒。大约在1825年前后,他们的人数和分布状况如下:[8]

大致而言,3/5的旗人部署在首都所在的直隶省,1/5驻扎在其他省份。除了云贵以外,所有总督驻节地都有一支满人卫戍部队。广西、湖南、江西与安徽没有满人卫戍部队。长江沿岸、运河沿岸和海岸线上的一些地方驻扎了满人卫戍部队。总督驻地的鞑靼将军位居总督之上,直接听命于北京,但他只有军事职权,而且只能指挥满洲旗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