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

北京饭局 作者:张弛


自古文人多食客(代序)

张弛

现在能做的事情能聊的话题很少,似乎就剩下吃了。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我一直以为,所谓吃饭其实就是吃人,很少有人问今天吃什么,而是今天都谁呀。于是便打消了编食谱的想法,而是以饭局的名义,广揽八方食客。

早先有编一部食谱的想法。因为这些年几乎天天在外面胡吃海塞,不编食谱,除了徒生赘肉并把身体搞垮外,就等于白混了。不但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那些朝夕相处的酒肉朋友。大家都是因为馋和无聊聚在一起,就算再不懂吃,时间久了也能悟出些道道。因为大家都信奉,一顿可口的饭菜,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就被无数顿饭菜改变过,所以也可以说至今还没形成。但我始终坚持,会吃固然重要,但能吃和爱吃才是最大幸福。一个人如果对吃不感兴趣了,那么他对世界上其它事物兴趣也不会太大,按北京人的话说,基本上算歇菜了。

文人谈吃,自古就有传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我的理解,这其中固然有文人的趣味因素,但最主要是因为人的口味。我觉得人能尝到的味道极为有限,无非是酸、甜、苦、辣、鲜、香、臭几种。就说鲜吧,据说人的舌头一次只能品出三至五种鲜味,所以吃三鲜饺子是恰当的。但北京前些年在鼓楼后面的一家饺子铺,以十二鲜饺子闻名。照上述理论,不管它的饺子馅多复杂,至少有七种鲜味被糟践了。但饺子铺的老板显然经营有道,他不但在客人点饺子之前给客人看和好的饺子馅——它通常都是盛在一个大盆里,而且肉菜虾蛋分明,还能将这十几种成分倒背如流,一顿普普通通的饺子,竟由此平添了几分表演性质。以往只有文人才具备这种功夫,只有文人才会编造和想像,以弥补自己感觉(包括口感)上的不足,文人菜也许就是这么来的。这正是文人食谱跟一般食谱的不同之处。一般食谱是教人如何烹饪的,而文人食谱展示的是画饼充饥的本事。此外,我一直认为,听文人谈吃比听他们谈文学谈人生更有意思。对很多文人而言,谈文学谈人生是他们的长项,但不幸的是,他们所谈的很少有对文学和人生的切实感悟,反而是为了用来蒙人并给自己遮丑。

谈吃就不同了,它相对比较纯粹,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学识修养,而不被种种假象所左右。好在这次赐稿的作家们都十分坦诚,我以前从没有想到,像我这种皮糙肉厚的人,居然会被谈吃的文学所打动。我本以为这些文字只要好玩好看,就令我心满意足了。另外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地方,是这本书中不同风格的文字搭配。组稿之前,我曾经设想过一个统一的食谱格式。但继尔一想,别说别人,这个要求在我自己这儿就做不到。所以最后干脆变成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因为每个作家都有他惯常的表达方式,整齐划一反而会显得很僵。稿子出来后,证实我的想法是对的,不同的文章凑起来真是热闹,大家七荤八素,有汤有水,有凉有热,正好凑成一桌大席。每道菜都有它的特点和故事,每道菜都有它的令人叫绝之处

当然,文章是新的,还加入了很多新的作者,铁打的饭局流水的食客,才是饭局本来面目,只是累了我们这些组局的。

谢谢大家,祝大家好胃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