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迈向世界银行(3)

我的世行之路:跨越贫富两界的跌宕人生 作者:(美)詹姆斯·沃尔芬森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初任美国总统时,世界银行仍然推崇以市场方案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国有资产和企业的私有化——尽管这种做法往往会招致腐败。克林顿总统强调了未来将发展中国家纳入不断成长的市场的重要性。一波接一波的市场思路影响着世界银行的运作,每一波似乎都会留下一些繁文缛节。在“冷战”的漫长岁月中,世界银行一直被迫支持对西方国家持亲善态度的政体,即使其发展记录不良且财务惯行不够清白也无所谓,唯恐其成员国会走上苏联的道路。

尽管世行为取悦富有成员国作出了诸多努力,世行还是逐渐失去了华盛顿的支持。各位继任的世行行长感到银行的运作正在遭受资金不断减少的威胁。到我上任时,贸易全球化及国际金融正在快速发展。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政府得以进一步利用资金的流动性,亚洲及拉美的许多国家减少了对世界银行的依赖。到了1995年,每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净私人资本已接近2 500亿美元大关,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提供的200亿美元,但资源匮乏的贫困国家并未因此受益。右翼评论家及国会山评论家常常引用这一数据,以说明世界银行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或许应该考虑逐步取消世行或大幅缩小其规模。

因种种原因,左翼评论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因为银行的褊狭性,越来越多的活动家将世界银行当成问题,而非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法。人们认为在应对贫困和环境问题上世界银行表现得缓慢、拙劣而且无能得令人抓狂。有人认为,比起贷款的质量和效果,世界银行管理层更关心的是保住世行债券的最高评级。

非政府组织是其中最激烈的批评者。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扩大,像乐施会、美国援外合作署、地球之友、无国界医生组织等机构逐渐取得了道德上的影响力。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将自身视为政府的良心,向世界各国领导人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放宽视野、超越国家政治,考虑人类的需要。

为了了解外界对世行的敌视程度,我阅读了各非政府组织主要评论家撰写的文章。典型的看法是,世界银行的项目弊大于利。世界银行已失去效用的观点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乐施会声称世界银行对贫困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作出的努力也并没有起到作用。他们的指责尤为激进,还曾因金融机构不愿考虑免除债务与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银行发生冲突,成为当时的热点问题。更糟糕的是,许多非政府组织证明了世界银行为受援国提供的大部分资金甚至根本没有用于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就像那些刷爆信用卡的客户一样,大部分借来的钱都被这些国家用于偿还已有的债务。地球之友组织抱怨世界银行的许多大型项目都对环境造成了伤害,比如为建坝筑路项目融资,却并没有采取措施对周边农田和森林进行保护;透明国际组织则称世界银行对腐败和贪污视而不见。

世界银行通常会无视所有这些指责。我能理解一位世界银行农村发展工作人员在巴西或喀麦隆的田地里待了6年之后,回来就听到好莱坞名流以流离失所的无辜人民做话题滔滔不绝时的那种不耐烦的心情。但世界银行的确没有作出明确的努力,将那些严肃对待这些问题的、由本领域有识之士构成的组织与出于善意但却天真无知的梦想家们区别开来。

可能会有某个团体给世界银行发送了一份详尽的长篇报告,报告上有几百人的签名,却只收到一份两段长的标准信函感谢他们的关注,很少能得到后续的回复或对话的机会。在较贫困的国家,一些非政府组织对受世界银行资助的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了解程度要高于世界银行本身。可是世行的专家们往往对这类组织不予理睬——这种防御性的姿态让银行专家们显得傲慢自大,高高在上。无论他们主张减少债务还是提倡微观发展项目,这些非政府组织通常都会被排除在外,认为他们企图制造麻烦,干扰世行的工作。世界银行没有与这些组织进行沟通,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认为银行只要有稳健的计划和解决方案以及长期以来的经验就足够了。但来自各方面的指责的确对银行造成了影响,这些指责有损银行内部的士气,银行高管层开始退缩,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也怀疑银行是不是真的变成了一个“夕阳机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