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醒觉与实现的生活(12)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佛法不但不反对把慧性用在世间法上,而且还鼓励大家把创造的所得,跟别人分享。创造本身可以给精神生活带来喜习,把创造的结果用来布施,跟别人分享,又是一种喜悦。所以在事业上的创造活动,是一种实现的喜悦,亦是一种济世利生的工作。

没有实现的生活就会使生命的意义落空,不把潜能透过工作和生活予以实现,精神生活永远得不到提升与成长。然而,无论工作或生活,实现的契机总是脱离不了创造性,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一连串的行动力量和方向。创造力使真我成长,使自己找到自信,使自己排除无能感并克服了自大的基本焦虑,因此,创造力是心理生活的阳光,是引导自己走向醒觉之路的力量。对现代人而言,工作是生活的重要内涵,如何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是值得重视的。我们不得不肯定一个事实:当一个人不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时,他的生活即刻发生溃败,因此,工作是俗谛的基础。兹提出在工作上发挥创造力的方法如次:

工作遭遇困难时,应针对问题的症结彻底的了解,搜集资料,整理、归纳并加以研究解释。

要有时间休息。工作之后的休息可以培养创造力,在散步、运动和其他休闲中,使自己轻松下来,把问题交给潜意识,往往有许多新的发现浮现脑际。

采取拟人化的思索,把自己比做待解决的问题,神游遐思,找灵感;也可以采取一个熟习的问题,作类比推想,作扩大、缩小、代替、对比,以发现灵感。

放下自我中心的思考习惯,接纳并让别人参与问题的讨论,或者透过“脑力激荡”的方法,可以发现新的答案。

创造力是在一边工作一边思考和适当的休息中发挥出来的。为使创造力从潜意识中突破知识、成见和情绪的障碍而流露出来,你必须懂得优游任运的道理,才有神驰电掣的灵感;有泰然自若的时候,才有突然的领会。

创造性的生活,并不以创造事功为满足,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性的性格。具有创造性格的人最基本的特质是他有关怀别人的能力,并生活在慈悲的行动上。人若失去这项能力,在精神生活上就会渐渐失去主动性,而转向期待别人照顾的懦弱特质,很容易发生精神症状,或者陷入仇恨、敌意和暴力。因此,创造性是实现生活的基本素质。

当我们透过醒觉,走向实现生活时,我们的精神生活才充实起来。它不但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孕育了证入般若的可能性。许多人误以为实现的生活即是“烦恼法”,还是在起心动念,不能修成正等正觉,成就如来正果。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人类只有借假修真才可能有真如来;如果一切以空法为生活之信条,无异否定生活,成为枯槁的人生。《维摩诘所说经》上说:

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

如是不入烦恼大海,

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实现的生活是学佛的根本,每一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根性因缘,以醒觉的态度,去过创造性的生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就,那就是福慧双修。进一步说,它一方面释放阿赖耶识中业力种子,转识成智,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积无量福德;一方面净化自己,勤修空法,让自己不被境转,得大自在。所以实现的生活是入无上正等正觉的基础。

《维摩诘所说经》上记载文殊菩萨答复维摩诘问什么是如来种时说:若以为无为法(无记空)是入正位的法门,就不可能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在听到这段话后,则心悦诚服地赞叹说:

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快说快语,

诚如所言,

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学佛以世间法的实现生活为种。精神生活的提升,乃至入一真法界,均以实现生活为资粮。菩萨入不二法门,所谓净、秽不二;生、灭不二;我、无我不二;相、无相不二;菩萨心(大乘济世之心)、声闻心(小乘自求解脱之心)不二;有为、无为不二;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二;凡此等等都因为实现的生活,才可能落实、融通,而引发奉行十个菩提心地得到证悟。当精神生活修行提升到法云地时,就到了如如不动,“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是不可言喻的精神生活,是入法界如如不二的参证,修行到了这层次,再跨一步就成佛了。

因此,实现的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心,也是人类转识成智,提升自己,对将来抱着一分光明希望的所在。实现的生活无疑是人类最圆满的伦理,它是实践大乘菩萨行,入一真法界的法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