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历史的风浪(1)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作者:杜博奇


历史总是在欲扬先抑中顿挫向前,置身其中的人们命运沉浮、悲喜由之,让后来者徒生感慨。

时光倒流,上世纪中叶,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时期,在贫困和饥饿的阴云笼罩下,许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那一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难以磨灭的记忆。

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几乎摧毁了我国的经济生产框架。1959年夏召开的庐山会议,不仅没有纠正以往的错误,还引发了一场更加错误的“反右倾”政治斗争。“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是使党内民主受到严重损害,“左”倾错误长时间持续下来,风潮延伸至经济领域,引发令人匪夷所思的倒退。

1957年到1960年,钢铁工业造成的消耗和浪费大量挤占了其他生产部门的资源,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在天灾人祸所共同作用下,中国经历了震惊中外的三年(1959年~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由于当时“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农民被集体劳动的生产形式牢牢拴在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的土地上,几乎不存在人口流动。大饥荒来临时,地方政府为了政治需要,封锁消息,用强硬行政手段干预饥民“逃荒”,从而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部分重灾区甚至发生了“易子相食”的惨剧。

这一切给当时刚满10岁的周其仁留下了深刻印象。身处如此剧烈颠簸的社会,任何个体都不可能逃脱形势的摆布,眼见种种荒谬现实,只能听之任之。周其仁少年时代在迷惘与困惑中度过。

1966年,周其仁初中毕业,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1968年12月,毛泽东发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周其仁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从1968年一直到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0年间,他一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劳动锻炼,期间还在完达山做了7年的猎人,这与其现在的经济学家身份形成鲜明对比,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