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的少年,把经历写进文章发表,也许只是出于窥视世界的好奇与分享见闻的冲动。至于改变现状,不仅无从顾及,恐怕也想不了许多。当时,厉以宁尚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于懵懂中似乎认识到社会的某些弊端,但在方法论上却是一片空白。
但他已经开始思考对策。抗战胜利后,厉家重返南京,厉以宁到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书。这所中学云集了许多优秀的理科教师,他们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厉以宁,使他确立志向。
厉以宁渐渐对化学产生兴趣。他最先流畅地背诵下元素周期表,因为成绩优异,还被推选为化学课代表。
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参观化工厂,这是厉以宁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现代工业。庞大的厂区、轰鸣的机器、错综复杂的管路、高耸入云的烟囱、灌装完毕的各种产品。面对此情此景,他不禁联想到连年战争导致的工业落后、经济萧条,越发觉得要想拯救贫弱的中国必须首先发展工业,从此立下实业救国的志向。
参观回来,厉以宁暗下决心,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工程师,学习更加勤奋。报考大学时,有同学劝厉以宁学习擅长的文学,他却认为,文学只是自己一个人的爱好,而科学则可以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日后一次记者采访,谈及此事,厉以宁感慨万千:“那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了解到化肥生产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决心走工业救国之路。”
天道酬勤,1949年2月,厉以宁被免试推荐到金陵大学读书。这所学校是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14所教会大学之一,在体制、机构、课程、方法、管理等方面借鉴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办学起点很高,师资力量强大。一心实业报国的厉以宁选择了向往已久的化工系。
然而,正当他翘首以盼,准备入学之际,命运之船又转了舵。1949年4月,南京解放。10月,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历经8年抗战、3年内战,国家终于迎来和平时期,百废待兴,人们的建设热情高涨。
建设大潮中,厉以宁内心很不平静,不甘心在大学里做一个不问世事的书生,而要加入其中。1949年12月,19岁的厉以宁告别熟悉的南京城,前往湖南沅陵开始最初的职业生涯。
就这样,厉以宁的化工之梦戛然而止,接下来迎接他的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