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非均衡理论的诞生(2)

中国高层经济智囊 作者:杜博奇


1986年,一个名为Mr。Stock的人出现在《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中国的文章中,这个称呼让世界知道了一位中国的经济学家--厉以宁。

改革开放,大道朝天,政治雷区让人避之不及,最大的雷区当属所有制问题。如果倡议所有制改革,势必会遭到严厉批判。早在1980年,厉以宁提出以股份制方式来改造微观经济的主体,从而促进就业,并实现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但由于股份制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一提议并没有被高层接受。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的推进,诸多问题纷至沓来,价格和所有制改革之争再次被推上历史的舞台。

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价格体制改革,甚至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1986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赠送给对方一张飞乐音响股票,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张股票。

这件事坚定了厉以宁的信心。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名为“改革的基本思路”的演说中,他再一次强调,股份制改革才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

由于所有制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路线之争,因此厉以宁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充分重视。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后,国有企业改革才大刀阔斧地推行。

直到这时,厉以宁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下,价格和所有制改革之争告一段落。

长达10年的改革之争最终促成了厉以宁的专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该书于1998年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着作”之一,承载了厉以宁对中国经济的深度思考。

在这部学术作品中,厉以宁从市场经济出发,阐述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非均衡的情况下来解决供求矛盾,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等,利用股份制改造重塑微观经济实体的观点就蕴涵其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