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诺贝尔奖的梦想
张朝阳成就了伟大的商业奇迹,但他本来更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因为从他很小的时候起,在他的童年,在他的中学,在他的清华园,甚至在他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生活中,20年间,诺贝尔奖——这盏理想的灯一直在他前面照亮。
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等大事发生
1976年,张朝阳升入初中。在这一年里,“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迎来新的时代,于张朝阳而言,他的生活也在此之后慢慢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上中学时,正好恢复高考,我开始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埋头学习。我属于同龄人里较早有念书意识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准确地说,第一个真正影响张朝阳命运的人是邓小平。张朝阳的求学之路,可以作为一个标本,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年轻人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道路的选择。
在《我的自白》中,张朝阳说:“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邓小平逐渐开始恢复工作,他第一件事抓的就是教育和科技,1978年恢复高考,这对我们这代人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开始念书,我从小时候一天到晚不念书,在外面玩,到后来开始念书准备高考,到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这个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实现的。”
《哥德巴赫猜想》确定人生方向
张朝阳很看重自己的求学经历,因为那是他个人人生观形成并转型完成的重要时期。他把它们分为高考前、上大学与在国外。
他认为,中学阶段在他看来是过得最好、最为充实的时期,“那时候都是在学数理化,都在拼命地竞争、竞赛,考试第一什么的”。那时过得很好的重要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自信心还没有被打击,经常物理竞赛得第一,经常被同学请教什么的。
中学时代的张朝阳开始向往做一个物理学家。
据说,这与《哥德巴赫猜想》有关,也是当时全民对“文化大革命”反思后,对科学的向往这一大背景下的自然选择。
要知道,生于1964年的张朝阳经历过中国全社会热读《哥德巴赫猜想》的时代。不过,在这件事情上,张朝阳也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虽然大家都在读《哥德巴赫猜想》,但大部分人只是读读而已,但张朝阳却十分“上头”(陕西方言,意思是容易受到某事感染)。他不但有了做一个物理学家的志向,甚至还认为只有拿到诺贝尔奖才算有所成就。
《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1978年1月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上的报告文学。它一经问世,就犹如热流一样流遍了全国,引起了极其热烈的反响。
除此之外,《哥德巴赫猜想》还被誉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繁荣的报春花。它叙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多方面展示了他的个人遭遇,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不幸与民族命运的关系,在新时期文学中它率先展现了“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时代烙印和心灵伤痕,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
于是,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包括党政军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国各界读者、喜欢文学的和不太关心文学的人,都把这本书找来,一遍又一遍阅读,有的人甚至能够背诵出来。
张朝阳读《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时,暗立志向: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够像陈景润一样出人头地。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求是’思想,人们开始追求真理,尊重科学。”这个改变被张朝阳称为“现代启蒙的开始”。
至此,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种子在张朝阳的心里落地生根,只等着蓄势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