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从懵懂少年到物理学博士(5)

没有不可能:并不陌生的张朝阳 作者:董国用


 

20年诺贝尔奖梦想

从1976年开始萌动诺贝尔奖的光荣与梦想,到1996年彻底放弃诺贝尔奖之路,张朝阳的诺贝尔奖之梦,一做20年。

诺贝尔梦想在张朝阳的生命中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在他最黄金的青少年时期,诺贝尔梦想盘踞在他脑海中长达20年之久,也不仅因为这个梦想使他走进清华、走进美国,还因为他的互联网事业的导师和出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爱德华教授等人,也是物理和诺贝尔的因缘。

刚上中学那一年的暑假,西安正在闹地震,震级虽不大,但大家都住地震棚。这时,痴迷物理的张朝阳发明了一个逃命的小方法:在凳子上放一个球。他想,如果一地震,球就会“咚”的一声掉在地上。

对于张朝阳而言,真正的大事发生在两年后——就是1978年。

“那是科学的春天,恢复了高考制度,杨振宁、陈景润成了那个年代的偶像。”张朝阳回忆说,“那时候的人们,对虚伪的政治运动已感到厌烦,所有的热情转向学习数理化,几乎每一天都有新思想出现。整个社会上流传着的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

在此影响下,张朝阳的心中燃起了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热情,他一下子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读书!学习!向科学进军!

张朝阳认为,在所有的学科学习中,只有物理是真实的,因为自然界是真实的。

于是,他狂热地扑在了对物理知识的追求上。

此时的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拿到诺贝尔奖,做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他认为,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也就成了他后来考取清华大学的原动力,更是他获得李政道奖学金的原动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