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化造就了小潘们
SOHO中国联席董事长潘石屹,或许是最能体会以上这句话内涵的地产商之一。
万通董事长冯仑曾经对潘石屹说:小潘,你有今天(的成功),应该感谢三个人——邓小平、张欣和我。意思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潘石屹走出了甘肃,步入了商海;冯仑带领潘石屹踏进了房地产市场;张欣将潘石屹及SOHO中国引入了资本市场。在我看来,潘石屹还应该感谢第四个人:亲自主导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朱镕基。
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是中国房地产全面实行市场化后的最典型代表。没有1998年取消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以及随后而来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没有潘石屹、张欣今天的财富和影响力。
SOHO中国创立10周年的庆典上,潘石屹对我说:“袁一泓,你是我10年的见证者。”为了卖弄我对潘石屹的一些认知度,对不起,这里我又要拐一个弯,说一说潘石屹。
潘石屹的地产出身,离不开“万通六君子”。潘石屹就是从万通发家的。随着SOHO中国有限公司2007年10月8日在香港上市,潘石屹、张欣家庭的财富已毋庸置疑地位居“六君子”之首,而且远大于其他5人之和。
1991年6月,王功权、冯仑、刘军、易小迪、王启富等在海南成立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公司。王功权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冯仑和刘军是副董事长,王启富是办公室主任,易小迪是总经理助理,随后加入的潘石屹任财务经理。6个人的股份是一样的,这也为后来大吵后的分手埋下了隐患。
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公司注册资金号称1 000万元,其实只有七凑八凑的3万元,但到1993年改名成立万通集团时,已经赚到了3 000万元。“六君子”第一桶金是怎么挣来的呢?冯仑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出资500万元,王功权、冯仑用这500万元到银行作抵押,贷款1 300万元,然后用这1 800万元买了8套别墅,转手后净赚300万元。
和那时候的许多地产企业一样,赚了钱的万通也开始疯狂扩张,账面资产一度达到近50亿元。1992年,易小迪被派往广西,1993年潘石屹被派往北京。
1993年6月,国家宏观调控前后,万通似乎获得神启,卖房卖地,毅然撤出海南。“就是觉得海南太疯狂了,太不正常了。”潘石屹后来对我说。
1994年,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创造了北京地产界最高售价的销售奇迹,地基的桩刚打下,就一售而空,但很多投资的小业主10年后还没解套。
激烈的争吵开始了。譬如,冯仑等力主继续扩张,但管钱的“潘老财”就是不肯给钱。“一开会就吵,从上午吵到深夜,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潘石屹说。1995年年初,“六君子”分家。王功权创建万通国际,投身于风险投资。冯仑留守万通集团,后来终于成功借壳先锋股份上市。易小迪接管广西万通,并由此开创他的阳光100集团。王启富先是在大连做国际贸易,后转做木地板,现为海帝木业(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偶尔也帮易小迪拿块土地。刘军则是去了四川。
而“潘老财”潘石屹,1995年成立了红石实业公司,6年后潘氏夫妇在此基础上创立SOHO中国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越做越大,而潘、张从未停止过对灵魂归宿的寻找。这既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现实的需要。像老潘这类不再为金钱发愁的人群,除了工作,基本没有其他爱好,灵魂的皈依就显得比普通人重要得多。
2009年的某一天,潘石屹推掉了所有公司事务,跟我和报社的同事柯志雄谈了一个下午的信仰、宗教问题。离开的时候,我对他说:“我是个灵魂无处安放的人。”潘石屹随后在微博上说:“袁一泓说他是个没有灵魂的人。谁都有灵魂,谁没有灵魂呢?”约有半年时间,每天清晨6点我都能收到他发来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试图教化我枯涩的灵魂。说句让老潘失望的实话,几个月下来,我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曾经问过老潘,如何处理挣钱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他选择了回避。他在北京的几个SOHO,卖得一个比一个贵,利润率高得吓人。信仰是否教会了他安之若素?
老潘是从甘肃天水走出来的苦孩子,没有任何人给他提供先天可以依赖的资源。潘石屹是凭借与生俱来的市场敏感、商业嗅觉,抓住了房地产市场突然爆发的机遇,小心谨慎,一步一步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但是,1993年海南乃至中国房地产热的形成及其巨大的破坏力、后遗症,多年后仍是潘石屹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深刻图景。他血液里的机警、敏锐而又谨慎、保守的基因,一直伴随着他。企业创始人的这种性格无可替代地渗透进了SOHO中国的企业性格和企业文化里。
很多人认为,潘石屹夫妇必定与政府资源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否则,SOHO中国何以能在北京最核心的CBD地区拿到现代城和建外SOHO这两块“黄金宝地”?又怎么能在博鳌亚洲论坛所在地拿地建别墅?又怎么能在长城脚下建起商业别墅?而潘石屹的解释是,自己与政府、银行接触很少。“当时北京市一轻局有好几块地随我挑,他们唯一想不到的是我会挑现代城那块酒糟气臭烘烘的地”。而“长城脚下的公社”的土地,据说老潘是从刘军手上买来的,后者此前从县委书记那儿批到这块地每亩只花了1 000元,而老潘的买入价是每亩10万元。
潘石屹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民营地产商,有着许多民营企业家所共有的敏感脆弱、谨小慎微的心态。他积累的财富虽然日益巨大,但他多次对我说:“我从不拖欠施工企业的工钱,也从来不偷税漏税。”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年中国地产纳税榜公布后,潘石屹总是要以其惯有的作秀姿态张扬一番。
谨慎、保守,曾让潘石屹错失市场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