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雍也篇第六(5)

论语的智慧 作者:丹明子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教化人民走向义,敬重祖先鬼神却不接近他们,可以说是智慧的了。”

又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仁德的人先破难关,然后才收获,可以说是仁德了。”

【人生智慧】仁与智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标准。孔子认为能够教导人民懂得正义、拥有道德的人就是智慧的;敬礼鬼神但却加以疏远,不至于陷入神秘主义中去,也是智慧的。这说明智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务实,也就是说,领导人民的行为要达到合情合理。二是远离虚而不实的东西,也就是说,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不去接近它。

就仁德而言,孔子认为先攻破难关然后才能有收获,就是仁德了。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艰苦奋斗、踏踏实实地实践仁义道德,然后才会有所收获。

孔子说:“智慧的人快乐于水,仁德的人快乐于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乐观,仁德的人长寿。”

【人生智慧】在这一章中,孔子以山水来形容仁者和智者,既十分生动又很深刻。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智慧的人虽然不一定性格外向,却大都反应敏捷、思想活跃,如同水一般;仁德的人坚定不移、安详和乐,如同山一般。因而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智慧的人快乐于水,仁德的人快乐于山。

孔子说:“齐国一有改革,便赶上了鲁国;鲁国一有改革,便合于大道了。”

【人生智慧】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后代,而吕尚以智慧著名;鲁国是周公旦的后代,而周公是以仁德著名。齐国一变革就接近鲁国的水平,也就是由智慧进入到仁德。鲁国一变革,就会达到大道的境界,也就是由仁德进入到自然。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虽然推崇智慧,但是更强调仁德,因为仁德才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孔子说:“觚杯不像觚杯,这是觚杯吗!这是觚杯吗!”

【人生智慧】觚是一种装酒的容器,本来为上圆下方的形状,寓意天圆地方,而且容量也只有二三升的样子。孔子所见的觚的形状改变了,容量也增加了。觚杯名不副实,并且使人沉湎于饮酒之中,所以孔子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井里掉下一位有仁德的人。’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说:“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君子可以走过去,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人生智慧】在这一章中,宰我提出了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意思是说,仁与智是有区别的,老师你整天要我们追求仁德,难道那仁德在井里面,你也要我们跟着跳下去吗?孔子对于宰我的提问采取了反话正听的态度,说明君子可以杀身成仁,为真理而牺牲,但绝不轻易上当受骗;君子虽然是仁厚的,但还是明白事理的,因此是不会受到愚弄的,并非仁德的人就没有智慧了。仁与智虽然有时不能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但并非是对立或矛盾的。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用礼节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人生智慧】孔子认为,君子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样才能通达事理,然而如果有很多知识却没有道德原则来约束的话,就容易偏离正道。这其实就是一种既重智育,又重德育的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听到,某某IT精英以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己窃取利益或是报私仇;也有人常常议论某某人学历增高了,道德水准却下降了;更有人因熟悉法律法规而轻车熟路地钻起法律的空子……看来这样的人真应当好好学一学孔圣人的教诲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