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不见可欲

道德经的觉悟 作者:丹明子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 不崇尚有德才名声的人,

使民不争; 使老百姓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 不以难得的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

使民不为盗; 使老百姓不去做盗窃的事;

不见可欲, 不显耀可以引起贪心的事物,

使心不乱。 使心不产生邪淫和惑乱。

是以圣人之治, 所以圣人的治理准则是,

虚其心, 排空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智,

实其腹, 充实人们的肚子,

弱其志, 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志向,

强其骨。 强健人们的筋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永远使人们没有投机取巧、争名夺利的欲望,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敢做、不去做。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所作为,那么天下就不可能得不到治理了。

人生觉悟

社会上充斥着“高薪诚聘”有才能的人的招聘启事,这是崇尚社会贤能的结果。用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崇贤尚能并没有什么错,不仅没错,而且好像还做得很不够。老子却不提倡崇尚贤能,但老子本人却绝对是天下第一等的贤能,就连孔子都要向他请教。据说孔子见了老子之后,好几天不说话。他的弟子问:“老师,您在老子那儿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们感觉着老师从他那儿回来好像有点不对劲儿啊。”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兽可以用陷坑捉住它,会游的鱼可以用网逮住它,会飞的鸟可以用网捕获它。可是对于龙,我就没办法了,因为龙这东西,聚则成形,散则成彩,既可潜身海底,又可乘风御天。我今天见了老子,就好像见到了龙!”

在老子看来,如果不崇尚贤能,那人们就不会争功夺名。人们要是争夺功名,心里就乱了。心里一乱,就活不好了。对于人来说,什么才是幸福?心灵安宁是最好的。知识多、有能力、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好,人们都会尊重他们。可是千万不要给他们很特殊的待遇,否则他们就会骄傲了。这不仅毁了他本人,而且更多的是毁了别人。人是欲望之物,不患寡而患不均,而这种不匀就会导致人们心灵不宁静,就会使人们产生很多的欲望,也就难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错误致使社会不安定,人们就更不安宁了。让人的心灵不宁静的东西还有许多。亡命徒为什么抢银行?因为钱能买到他的欲望;抢匪为什么要抢少妇脖子上的金项链,因为金子值钱。如果你用金子垒厕所,小偷还会偷吗?

依照老子的想法,人是平等的,物也是平等的,何必要人为地区别开呢?

当天地万物从大道中生成之后,人类由于多种原因的结合形成了社会,因此而产生了阶级以及高低贵贱的差别。人们为了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能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更优越,就产生了名利的欲望。人类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促使自己不断追逐各种的事物。因为人类认为只有得到这些的事物,比如名与利,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得到他人的赞誉和尊敬。

但是,能拥有这些事物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而这些少数人为了使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加稳固,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想尽方法去协调和指挥他人,充分地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来为他们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名位,让天下的人们用自己的才智去获得,并甘心帮助他们把社会管理得更好,而他们也达到了笼络人心、巩固地位的目的。然而这不是最好的治理天下的方法,它只能为一时,无法成一世。因为这样的做法看似很有用,而且效果不错,但是它却将人们的欲望催化,使人们只知争名夺利,最终会造成大乱。

这就像这样一个故事一样: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做起了导游工作。他热爱这份工作,对待游客从不分三六九等,虽然薪水是固定的,但是他从工作中获得了愉悦自在的感觉。那时他还不知道“小费”为何物,直到有一次一位出手阔绰的游客给了他一笔小费。年轻人感到“豁然开朗”,原来钱还可以这样赚。渐渐地他开始关注能拿到多少小费了,工作本身似乎已经并不重要了。不给小费或者只拿出一点点小费的人在他的心中怎么看怎么别扭。当别人接了“豪华团”之后,他就恨得咬牙切齿。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这份自己曾经热爱的工作不知为什么总是干得不舒心,自己再也不像原来那么快乐了。

其实,真正的圣贤之人在治理天下时,明白“大道无为”的道理,知道与其将人们名利的欲望挑逗起来加以利用,还不如让人们没有这种名利的欲望更好;与其让人们因崇尚奖励而争得你死我活,还不如没有奖励制度,也就避免了人们的争抢;与其让人们为了那些无谓的珍宝而去偷盗抢劫,还不如让人们心目中没有珍宝的存在,也就不会有谁再有非分之想了。如果一个这样的人,能从自身做起,视名利如云烟,视金钱如粪土,并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治理天下中去,则真的能让天下人从心中静谧下来,淡漠了功名利禄的欲望,认真地做事做人。也只有当人心平衡安静的时候,天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