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曾心有疑虑地说:“孩子的爸爸每天都特别忙,没时间管孩子。他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早上离家时,孩子还没醒。每次我和他谈起对孩子的教育时,他总是说:你心细,又温和,咱家的天才全靠你来培养了。”
其实,父亲对孩子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是母亲替代不了的。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母亲难以比拟的。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对人对事积极、热情,喜欢与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较好;而有的孩子对人对事则比较冷漠,与同伴不太合群。究其原因,可能与孩子从小缺少父爱,与父亲接触较少有关。
一项研究提示: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存在婴儿与父亲之间的大量的强烈的依恋。当父亲出现或在场时,孩子会注视着父亲,表现得很活跃,渴望被父亲拥抱。另一项调查表明,5个月经常与父亲接触的婴儿,比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他们不怕生,愿意让生人抱,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跟踪研究还发现,当孩子5岁时,受父亲照料的孩子,长大后具有更强的同情心和社交能力。
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乃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如果父亲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则孩子会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和父亲的关爱,孩子就会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尽管母亲在竭尽全力地培育着孩子,但在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总是有欠缺的。在社会生活中,孩子往往会表现出适应性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容易与别人友好相处,自尊心不强,情绪不稳定等弱点。所以,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孩子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古今中外有不少父亲教子成功的事例:如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父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从小就亲手教他学习种菜、养花、做木工活。在父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巴甫洛夫从小就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把活干完的良好习惯。这种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毅力和耐性,成为巴甫洛夫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父亲带出来的孩子,往往比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更聪明、更能干。这是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比较宽容大度,随和开朗,加上精力充沛,喜欢活动,而且常变换花样,在思维上善于逻辑推理;在处理问题上善于揣摩孩子行动的动机;在解决问题上善于用一些较轻松、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变得积极、活跃、乐观、自信、喜欢钻研、乐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