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思维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异,女性在掌握语言、丰富词汇、辨别概念等方面比较强,而男性的数学能力、识别方位的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强。一般父亲的知识面广于母亲,在史、地、哲方面往往占有优势,多与孩子相处,有助于将这些优势传给孩子。
母亲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总是讲大灰娘、小白兔。孩子在母亲那里听的故事总是给人一种同情的感觉,弱者的感觉,孩子听到这个故事后总是带着压抑和悲哀,小白兔最后是不是被大灰狼吃掉了?久而久之就会留下同情这样一种感觉;而父亲讲的故事多带有挑衅和攻击,他们很少给小孩子讲大灰狼和小白兔,即使讲到,故事中也会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攻击、挑衅等等。这两种知识对孩子来讲都是需要的,对弱者要同情,但是又要自力自强,奋发进取。按国外的说法,攻击并不一定是坏事,他们在这时包含着一种试探、进取。
在孩子年龄较小时,母亲的作用较大,当孩子慢慢长大时,父亲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当今社会,给父亲提供的实践机会要比给母亲的多得多。因此,父亲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这对教育孩子是一种优势。
在传授知识方面,父亲很少像母亲那样把结果详细地告诉给孩子。稍微讲几句就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而当孩子把问题问到母亲的时候,母亲会好不犹豫地把结果告诉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却能推动孩子动脑筋,这就更容易发展孩子的能力。
对女儿来说,对异性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比如你是父亲,如果女孩子觉得你是男性,那么她就会认识到自己是女性,这是一个阶段。在男孩子的眼里,父亲既是长辈,又是同性别的人,还可能是朋友,这些关系母亲没法替代的,如果孩子在一个没有父亲的环境里长大,将来他会感到很累,因为兄弟跟父亲是有区别的。
父亲一般是孩子的精神偶像,是孩子学步的拐杖。有人说,在孩子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把我抱紧点;二、把我放下来;三、别来打扰我。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把“把我抱紧点”认为是母亲的阶段。“把我放下来”这个时候他要学走路,他想跑,这时候最需要父亲了。父亲可以带他到草坪上,而母亲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时间来满足他要运动的需要。而这个时候,实际上父亲就是作为一种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的精神偶像。如果没有父亲,就是一个空档,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探索的能力将来就可能有所欠缺,而这个欠缺对孩子将来的交往,以及对自然对社会都是有所妨碍的。
与父亲常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于外交等方面。为什么在促进孩子智力发育方面父亲优于母亲呢?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性格特征有关。
事实上,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的研究资料表面,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等“缺少父爱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