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胜经】
■ 微笑面对,才会看见花开 ■
浙江省慈溪中学 黄孟轲
窗外是暑夏炎炎赤日,身边的电扇轻轻转着,我细细地读着职烨的《花开不败——一个复旦女生的高三生活》,不时感慨,高三啊高三,人生呀人生。这一个个透着热气的字眼,我都似可以触摸得到作者熬过风风雨雨,凝聚点点滴滴的花季雨季的历痕足迹;作者笔下一个个事件作为一个每天与高中生们在一起的我,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生命的轨迹,一年三百多天高三学子的生命的心路历程读来历历真切。
我作为一个高中老师也曾这样一届届地把我的学生拖着托着赶着唤着,同他们一道过来。作者有一处看似轻松的笔墨:“到如今,我坐在空调房里惬意地整理着高三一年的书籍,仍是佩服自己当时的毅力和勇气。”而我作为一个老师在这个刚刚送走一届高三学生的暑假里读着这样的文字心头总轻松不起来,有时想来高三生活真是不堪回首呀。看看职烨文章中的一串小标题:严肃的家长会、“杀”进复旦、第一次较量、高三“综合征”、题海战术……这分明是在冲冲杀杀的生命的博弈。作者这里是以过来人的心态在回首往事,字里行间总有一种一个复旦学子直面经历过的曾经的苦难与郁闷后“终于过去啦”的轻松自得。
文字终究是文字,抒情终究是抒情,我读到我的一届届学生笔下也常常流露的情景时既被作者的文字魅力所打动,又沉重于其笔下的中国学子的苦学的一幕情景:
这些像山一样高的发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复旦”马上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甘心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之乎者也,abcd”,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我作为一个教师总挥不去又无能为力的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严峻的教育问题,中国的孩子实在太苦!我们的教育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学习的乐趣,获取生命的意义。我曾经考察过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写过几篇考察报告,美国不少高中学生学习也不是太轻松,也学得蛮苦,如有些州市一类公立的新型高中,数量不多大概也是相当于我们的省市重点,就像职烨所读的上海市市北中学一类,但根本的区别是美国的孩子是在苦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所热爱的知识学业,我们是千军万马挤在一个独木桥,不管要学不要学都得学,故我说我们老师是拖着托着赶着唤着压着让我们的学生去冲华政复旦、去挤北大清华或其他的大学。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美国如何之好,只是,我读着职烨的文章感慨的是年轻学子的生命之花真能“花开不败”?职烨在文末说:“笑着走入最后的考场,笑着看到那个期待的结果……但愿他们的花儿都能够开得灿烂,但愿他们所有的烦恼与不快都能够在轻轻扬起嘴角的瞬间,一笑而过。”我觉得职烨写的也同前面写其高三一年中的生命历程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在这样一种压力环境中,我们要的是直面人生,要“笑”,笑困境,笑失败,笑天笑地。那么,我们也会像作者一样有一日有一刻也会有一个很美丽的词突然冒出来:花开不败!
李 斌
光荣的荆棘路
想了很久一直不知这篇文章该如何起笔。想了很多开篇语,或煽情或直白,却都不满意。既然受众群体是高中生,那实用性无疑是最重要的。基于可操作性这一立足点,我就想从现实处着眼,根据我的经验给大家提供可以提供的一切帮助。文章不在于辞藻,而在于是否有针对性的解决“群众所需”。
既然上了大学,那就以我的大学生活做个引子。
说实话,大学的生活真的很忙:学习、社团、应酬甚至忙于寻找意中人。大学生活在高中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看来,可能就是“朝九晚五”般的早晨能睡个懒觉,晚上不用上课,考试只要及格就可大呼万岁。如果说大学作为一种信仰,是对高三学生渴望黑夜的光明的一丝宽慰,那大学确实如此自由,无拘无束以至于你光明正大地在别人眼前“发霉”都无人问津。可是事实是,倘若你想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大学的日子的确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不同的是,大学已不像中学尤其是毕业班那么纯粹。
也许凡事总是无法逃出“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规律,但是寻找或者行走的过程却充满荆棘。在披荆斩棘的过程背后,是光荣的烈焰在喷薄。
初中时:偶然并且幸运
漫步于校园的林荫道上,紫藤从空中垂下,夜晚显得异常静谧。梧桐树不敢摇动一根枝条,生怕丝丝响声扰乱了你的思绪。偶尔一丝微风裹挟着梧桐“绿”的味道轻轻撩拨你的心弦,你会发现自己成长至今的光怪与陆离。
时光流转,回忆打开历史的闸门。探究自己喜欢码字的原因,竟然来源于小时候的一次被迫而又无奈而完成的一项作业。也许上了大学再回忆以前的事情,觉得自己确实老了很多,或者说是出于对当时阅历浅薄的反讽,“小时候”也只是初中的事情。
不知道那时有多少人会厌恶写作文,恐怕现在也不少,反正那时的我对作文深恶痛绝。不是说不想写,而是不会写,写出的文章总是一副枯柴干骨,没有一丝水分。记得一年暑假,表弟寄居在我家。除了打电玩之外如何打发剩余的时间成了我爸妈的心头大事。很多家长尤其是现在的家长会给孩子报补习班,但这在开明的父母面前显然被他们视为一种“罪恶”;整天游戏在父母眼里也不是一个办法。反复思量,直到有一天老爸兴奋地拿来一些大部头的名著和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给我,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才终于被老爸的“才智”所破解。
我和表弟的暑假任务就是阅读,然后每天抄写一篇文章,晚上拿来演讲,父母“大义凛然”地当裁判,点评并且打分。一开始我对此是很反感的,抄写一篇文章的乐趣自然胜不过将游戏玩通关的兴奋。只是看到表弟在旁边,一种“表率感”油然而生。本想着先做几篇应付了事,却没想到越来越投入。也是在后来的时光中,我才渐渐地懂得父母的用意。
看作文选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我的阅读量;抄写下来既让我练字,又无形增加了我的记忆能力;点评锻炼了我承受批评的能力;评分让我学会了竞争;整个竞赛让我思考如何才能把一项活动做得完美,比如有时我就想添加配乐之类的,这无疑既增强了我的口才,又学会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技巧。大部头的名著父母将之放在选读的位置,显然是为我在名师大家的作品和同龄人的文章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既不失文学素养,又不失与年龄相匹配的天真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