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笑面对,才会看见花开(6)

改变1%就有好分数 作者:田宇


 

报名的时候听到某个老师说高复的学生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想必刚入学时的这种微妙的感觉就是负担的冰山一角吧。一开始觉得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克服,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时间一长,也就慢慢习惯了。也许能忍受别人的白眼和讽刺才是开始成功的第一步。逆境当中容易出人才,而这种忍受孤独的过程是需要也是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

高复的时候有时会很枯燥。毕竟除了小部分知识需要更新之外,绝大部分是在炒冷饭。既然是在炒冷饭,不少同学也就眼高手低:难的不想做,易的不屑于做,有时还与老师们“分庭抗礼”,以“高考不会这么出题”或者“高考不会考这么繁的题目”来搪塞老师。虽然是好班,但有时还是觉得班级很散,没有集体感。在高中时我总觉得做早操用处不大,是在走过场。现在想来这是维系班级集体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高复班没有集体活动,大家功利思想很重,都是临时聚集在一起,一年的光景很快就会过去。同学与同学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有的实在熬不住,当初的雄心壮志也已消磨殆尽,也就渐渐分流。

每个人都有选择每条道路的权利与理由,我们不应该评头论足横加指责。高复时我之所以弃理从文,一来我高中时文理科发展比较均衡,没有出现“缺一只脚”的情况;二来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办法。除了我前文所说的对理科的兴趣无法激发我的灵感之外,如果仍然选理的话,去年的成绩势必就会作为无形的参照横在心头,使得自己束手束脚。容易的题目因粗心而烦躁,复杂的题目因不会而泄气。时刻与既往相比,心理压力也就越大。而弃理从文之后是一番新天地,没有参照,畏惧之心也就相对来说小了很多。虽然在选择专业时会失去很多好的方向,文科的竞争压力也大于理科。

当然,现在的文科考试不像以前那么死板,只要把书上的内容背出来就行,考的是背功。文科主要考思辨,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有优势,父母听后也觉得可以,于是乎一拍即合,弃理从文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复读期间我也有烦躁的时候。有时当我坐在书桌前又要重拾以前的教科书,又要像以前那样明灯苦读,我觉得心里有种失落。当看到起初长进不大的成绩、不会做的习题,我突然很想放弃,觉得自己很傻。难道所谓的大学学习氛围就这么重要?当以前的同学们都在大学过着“散养式”的生活,而我却要再挤高考的独木桥,而且浪费了一年的时光,我真的很想放弃。类似于高三时期的消沉再次来临,依旧被父母的耐心倾听所化解。随着成绩逐渐有起色,当初的消沉也就烟消云散。这恐怕是每个高复生所必须要过的又一个心理关吧。毕竟外界有很多干扰,同学毫无恶意的玩笑在高复生那里可能就被理解为恶意的嘲讽。心理压力确实是一道必须要跨过的坎。

高复的时候很多人包括周围的同学劝我春考就走,我觉得我不能放弃我的最终目标。高复成功与否一方面在于教师是否有经验,是否负责任,很大的一方面则在于自己是否有恒心,是否有毅力,是否能自律。而这种恒心必须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真切想这么一直做下去,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忍受寂寞与孤独才能真正成功。被父母所逼而去复读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为了父母的脸面而做明知不可为却又为之的事情,后果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耽误了一年时光而且成绩有可能原地不动甚至有所退步。

当去年6月底看到自己的成绩比前年大幅度提高时,我觉得高复这条路我走对了;当听到考进我去年考进的那所大学的同学向我抱怨校风不好而后悔的时候,我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一年没有白费。这条路走得曲折,走得相对漫长,走得相当成功,虽然充满荆棘,却是带着光荣。而正因为这样,现在回忆当初痛苦的抉择,以及父母和同学以及老师的理解与不断支持,这种体味才是历久弥新,永恒难忘的。

身在大学:理性并且坚持

目前社会上的确存在许多“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由于大学的扩招,大量原本无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得以如愿。按照原本的设计,由于教育受众的扩大,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会得到应有的提高。然而一个不可掩盖的事实是,大规模的扩招反而导致生源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在如今的大学时代,“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少数人的不懈追求,逃课、娱乐、谈恋爱成为多数学生的主业。对于考试,往往采取考前突击、作弊或者托关系等“战术”,滋生了歪风邪气。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做法除了糊弄之外,对己毫无利处可言。如此浑浑噩噩度过四年光景,拿到了“注水”后的一堆证书,失去学生标签的毕业生用学徒的身份步入社会,如何承担社会对他的要求呢?当一个大学生还在纠结于如何才能不挂科时,你能指望他将来能够担当社会对他的信任吗?与其埋怨外因,不如想想自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