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正当时:败退以及反思
转眼间到了高考的时间。一切都顺利的我没想到在此时遭遇了“滑铁卢”。不知是题目难度过高,还是自己状态不佳,上了考场竟感觉自己脑袋蒙蒙的,本来熟记的知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可想而知,自己必定名落孙山。我沮丧,虽然我拿到了加分,考上了本科,但是还是与理想的高校相差甚远。
我在前文说我当初文理分科时选择了理科,如今看来这确实走了一条弯路。正像一种规律一样,从你呱呱坠地开始,上苍就给你安排了方向。你不遵从这个方向,便注定会遭受失败。现在想来,从我小时候至今,我接触最多的仍旧是文科的内容。所思所想也更多的偏向于文科。而由于一时脑热般的随大流,考虑就业而忽视自己内心的选择,不理性地选择了理科作为主攻方向。这注定是要失败的。虽然我高一和高二时在理科方面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那确实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高考毕竟考查的是系统全面的知识,而竞赛可能只是偏向于机巧的某一方面,也可能那些方面正是我所擅长而非高考所要求。这就造成了某种蒙蔽现象。我当初对理科感兴趣,确实是真话。但是我忽略了思量这种兴趣是一时的,还是一世的;我忽略了考查这种兴趣是否能刺激我的灵感,给我带来创造力。
高中的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不管你是否已经选择了自己的方向,将来不管干什么一定要追寻自己内心的选择。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而你的成功在于兴趣所激发的灵感。
高复时光:痛苦并且快乐
谁都想不到我有那么大的勇气放弃一所在上海还不错的本科院校,选择复读。斗转星移,又是一年高考时,承蒙上苍眷顾,这次的高考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顺利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回味高复前后的那些事儿,则是感慨良多。
或许对于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讲,高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一方面殷切的期许与潮湿的现实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相对不菲的费用让不少家庭掂量许久,而且巨大的心理压力对父母和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想想自己高复前痛苦的抉择,反复地犹豫,真是一种难忘的经历。当时摆在面前的有几个问题,一是结果与预想有落差,二是学校氛围确实不尽如“我”意。随着经济浪潮而迅速崛起的学校在校园文化构建上还是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板。再加上父母也是名牌大学毕业,当儿子的不能给父母丢脸,复读一年的想法在焦灼的8月逐渐清晰。只是一下子放弃一个十分吃香的好专业,确实有些难以割舍。况且高考的情况年年变,考场上还存在着心理压力之类的变数,再加上自己准备弃理从文,所面对的是一番全新的天地,一切都是未知。记得几乎整个8月份都是在复读与否的纠结中度过。即将迈出的这一步虽小,但迈出步子确实很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高复也是如此。如果自己没考上,这一步迈的会相对容易些;而难的是自己考上了却要放弃,还要面对许多的未知数。
对于不少想要高考复读的学生,这确实值得思量。不过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复读比较适合这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自己本身基本功还不错,只是由于偶然失误而失利;另外一种是自己学习意愿十分强烈,真心渴望进入好学校。因失误而失利的学生,其成绩提升幅度比较小,对自信心的要求也比较高。确有学习意愿的同学如果用功的话,成绩提升幅度真的会很大,完全可以进入名校学习。
我的高复生涯悄然开始。开学前后还算顺利。这所高复学校是某中学的几个退休老师所办,用的大多也是这个中学的退休教师,所以教学质量还是可以的。由于自己高考时分数虽然与理想有落差,但还不错,便理所当然地进了最好的一个班。由于是好班,老师配置相对强些,同学相处也比较融洽。一切似乎都和高中时一样。
由于离得近,中午便去该中学吃饭。在食堂排队的时候,环顾四周,不经意间发现几乎都是穿着该中学校服的学生,自己站在队伍当中颇有些鹤立鸡群的味道。猛然间心里一酸,原来自己已在夹缝当中。按理说我应是大学新生,可我不是;若说我是中学生,可我也不是,这不是我在一年之内能融入的圈子。这毕竟不是我应当待的地方,没有校服没有校徽,突然有种不属于这个学校、这种氛围的阵痛感,毕竟他们原本是我的下一届,而我却要与他们竞争。这般心境恐怕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一样吧,没有归属感确实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
可是一日三餐不能不吃,打完饭之后找个角落坐着,听着周围学生们聊着这所中学的事情,某某活动如何如何,某某考试因某道题没做出来而忐忑不安,便不自觉地想到了自己的高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