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部 行
初三那年的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部助学行,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和人民的贫困深深震撼了我们,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后的学习机会。
我们的目的地是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窑山乡窑山中心小学,虽说“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但车子一出银川城,却见不到什么富庶的景象,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戈壁和满眼的黄沙。人迹稀少,只有贺兰山孤单的伫立在那里,诉说着亘古的荒凉。山上也早不见了西夏时代的离宫别馆、泉台相望,只剩下光秃秃的山头和大片的裸岩。车窗边间或闪过一抹绿色,那便是到了黄河边了。
经过半天的旅行,远远地望见戈壁中大片低矮的土坯房,那边是同心县城了,一下高速公路,便是颠簸不平的黄土路,车子一开,便腾起一阵沙尘。同心县号称“中国回民之乡”,但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其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一个“穷”字,事实上,“老少边穷”同心一地基本都占齐了。全县基本都是低矮的平房,即使县政府也不过是一栋三层的破旧楼房,到现在为止,建于元代的同心清真大寺依然是全县最高的建筑。县城的物价也是低得惊人,在全县最好的饭店吃一桌羊肉大餐,平均每人也不到10元钱,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地离这贫瘠的县城也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离开县城,车子便开上了黄土高原,这里再见不到任何绿色,有的只是满眼的黄土、黄土、黄土。路在山间盘旋着延展,有时近乎垂直。行了许久,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平坦的原地,这便是窑山乡了。虽然在山上,这里的生活却一点也没有“云上的日子”的浪漫,而是饱含着贫困与艰辛。山上出产的食物只有土豆,其余的米面等等都要从山下运来,土豆、馒头就是每天的食物了,偶尔加些羊肉末便是天大的美味了。相比食物的匮乏,这里最缺乏的还是水,窑山地处西部,每年只在夏季有几场雨,且非常集中,再加上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有限的一些雨水很快就都渗下去了,大地在雨后迅速的恢复贫瘠。在窑山时我们恰好赶上一场大雨,刚才还晴朗的天空霎时乌云四合,一场雨水兜头盖脸的猛然浇下来,过了一会儿又猛地停住,空气迅速恢复了干热,第二天大雨的痕迹就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缺水带来的困难无处不在。这里的水源有两处,一处是靠水窖蓄水,但水窖蓄积的水浑黄不堪,即使烧过、沉淀之后仍然很难饮用,一般用来洗菜清洁等,此外相当部分的饮用水要从山下运上来,成本高,自然也就格外珍贵,我们每天早上的漱口水是从山下运来的,每个人只能分到一矿泉水瓶盖的量,其实哪里算得上漱口,不过是湿湿嘴唇罢了。在这样缺水的条件下人家还把少有的干净水让给我们洗衣服用,后来被我们带队老师看到后批评了我们,我们才意识到这是多大的浪费。
在缺水、贫瘠等种种天灾以外,还有人祸。解放以前,这里常常遭受土匪的侵袭,至今村里还残存着为御匪而修筑的地道城垣的痕迹。然而就在这天灾人祸不断地袭扰下,在这片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上,这些可爱的人顽强乐观地生存下来了。虽然从学校到家要走几十里山路,虽然每天的伙食都是土豆馒头,但这里的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一周的“西部行”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里环境的贫瘠震撼了我,那里人民的乐观教育了我,我想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里的,用自己的所学为那里做点什么。
《SK状元榜》
我之所以参加《SK状元榜》乃至最后得奖,一半是由于主观的争取一半是由于种种偶然因素的推动。那是高二上学期的一天,上操前学校播送了一个通知,说是北京电视台《SK状元榜》要到本校选拔选手,请有意参赛的同学明日中午至学校阶梯教室参加选拔云云。《SK状元榜》这一档栏目,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依稀记得是一个答题的青少栏目,当时对里面的参赛选手很是崇拜,但也有许久没有看过了。虽然有点想去试试,但一犯懒也就不想这件事了,谁知下午班主任通知班里他已为全班同学报名了,明天中午大家都去参加选拔,实在不愿意去再说等等,而且力劝大家都去试试,因为他以前教过的一位学生曾经拿过奖,他感觉这档栏目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