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思海姆与阿盖尔所著的《金钱心理学》一书中说,“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关性约为0.25。”也就是说用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后而派生出的这一门“经济人理论”,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幸福”这个概念值“1”中,“金钱”这个“参数”的占比仅有0.25 !“金钱”对“幸福”的贡献仅有这么“一点”。
也许,了解“金钱”与“幸福”的“占比参数”及其坐标曲线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寻常百姓,只要拥有了保障生存的金钱,大家在拥有和感受幸福的命运和机会上,几乎都是平等的;谁都不可能贪占他人的幸福,即使他富可敌国也难以占有双倍的“幸福指数”。这是因为“幸福的满意度”永远是只能是一种主观性的体验或感受,只能是一种自我把握的心态或尺度,它犹如知识、思想和修养,用再多的金钱也难以等价交易。当然,就“幸福的满意度”来说,它除了与“金钱”有着“轻微的正相关”联系外,还与因人而异的“幸福定位”有关——如果定位在“第十八层地狱”,那么即使你生活在“第十七层地狱”里,也会收获到“高指数的幸福”;如果定位在“天堂”之上,那么即使拥有了整个世界,你也仍然会痛苦不堪,哀怨“幸福”与你无缘。这也许就是“幸福满意度”的差异所在。而一旦拥有了自己设定的“幸福”,吃“黄金宴”与家常饭,坐宝马车与骑自行车,住总统套房与蜗居陋室,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都是相似的,“幸福”的概念和内涵都是完整的。
有人组织评选的当前“最有意思”的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是:最苦恼的中国人是贪官太太。她不敢大把花钱,怕露富;怕领导找老公谈话,特别是纪委、检察院的人;如果老公几天不回家,她就会发疯。她的梦想是,带着钱去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一切从零开始。要说幸福,她除了金钱,还有地位、名誉、权势等等“幸福”因素,但她却是“最苦恼”的人。
据《时代潮》杂志报道,中国富豪自杀数量日渐增多。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仅记录在案的中国企业家自杀事件就有一千二百多起。在常人眼里,他们是财富的化身,声名显赫,春风得意,拥有知识、智慧、激情和勇气,引领着时尚,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拥有人世间最浪漫的生活和最多的幸福。然而,耀眼的光环却遮盖不住深藏其后的焦虑、孤独和惆怅,巨大的压力、文化的失调令他们中的一些人深陷精神沙漠而难以自拔。这些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却因为不“幸福”而让“金钱”与“幸福”的比值进一步缩小。
人生的本义毕竟是“幸福”而非“金钱”,“1 ∶ 0.25”的关系已经标出了二者的孰重孰轻。因此,我们的“幸福”大可不必让“金钱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