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也应成为哲学家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别关在三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死了一只,剩下一只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两只猴子都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死的死、伤的伤。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然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协作取得食物,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因而活了下来。
科学家做的虽是猴子取食的实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才选拔与岗位设置的辩证关系。岗位难度过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和水平,选拔不出人才,反倒造成了企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产生内耗,不利于企业发展。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而不能及,往往也体现不出能力和水平,甚至埋没、抹杀了人才。只有设置的岗位难度与选拔的人才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才能真正体现出能力与水平。同时,岗位的设置要体现岗位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才相互协作,实现企业的目标。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的哲学问题。
哲学是探索世界根本规律及人生根本问题的,因而人类社会所涉及的一切都离不开哲学。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哲学对他就越是有用:凡可称为“大家”者,无论大经济学家、大政治家还是大科学家和大企业家,必然也是大哲学家。
在当今中国,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办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摸爬滚打得出的人生心得,从剧烈社会动荡和经济变革所经营的世态炎凉中悟出的客观规律,无一不属于哲学的范畴,无一离得开哲学家的指导;而当这些心得、规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仍然可以成立的话,企业家也就是哲学家了。
在我国,一些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和搏击而发展起来的大企业领导,不仅已使企业为市场生产了大量的优质“产品”,也为精神文明领域“生产”了许多对社会广有启迪的“思想”,如海尔的张瑞敏总结的“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等,就被认为达到了哲学高度。正是这样一些“哲学层次”的思想,在一些知名企业中指导员工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事实上,这些企业家已经成为当代的哲学家了。
实践证明,用哲学的观点去认识和指导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譬如面对物欲横流、腐败丛生的现象,很多企业家开始思考“人忙一辈子图的到底是啥”,“什么才是值得的”,“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吗”等问题。这些本是人人都要面对的具体而根本的问题,它令古今中外很多人进行过“灵魂深处的思考”;这些正是有关“幸福”的问题,在哲学中属“人生观”领域。而“幸福”是个很大的体系,它包括“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的包括财富、成功(名誉地位等)、闲暇、爱情、婚姻、家庭、健康,而最大的幸福对个人来说是平安,对国家来说是和平;内在的包括创造(价值)、体验(包括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阅读和思考、智慧、信仰,一个人的“心灵生活”是幸福的主要源泉,内心世界丰富、活跃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因此,用哲学家的眼光去分析这些问题之后,就有了“有钱的未必幸福”;“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的东西金钱可以买到,有的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等观点。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追求金钱与灵魂、财富与幸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人生价值不断提高。
可以相信,一旦企业家们又都成了哲学家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及现代化水平都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