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才都离不开培养、锻炼,其成长过程就是从不间断地培养锻炼的过程。由于人才都有犯错、失误的可能,因此对人才的教育、监督、检查、考核等等须臾不可缺少,否则人才不是“流产”就是走向反面变成“鬼才”。因此,用人也要“疑”。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也是沉重的。
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其在用人方面有许多“亮点”,但也不乏“污点”。家喻户晓的“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就是诸葛亮因“用人不疑”而一手造成的悲剧。马谡这个人,本来还是有些本事的,他“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可以说是军队里的“知识分子”。从历史上看,他也确实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主意。然而,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似乎过了头,只想到了他的长处,忽略了他的“言过其实”的短处。一出祁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不起用老将赵云、魏延守街亭,却提拔马谡打先锋。何况,刘备临终前,曾经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在确定守街亭人选时,既不听众官的不同意见,又不听刘备遗言,结果不得不唱一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空城计”,最后挥泪斩了马谡。街亭失手,责任不全在马谡一人,作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原因就出在他用人不当,用人未“疑”。为何不“疑”,现在看来也有客观原因。马谡和诸葛亮同是荆州人,同属于刘备嫡系。马谡同诸葛亮关系深,政见同。诸葛亮用马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笔者不敢就此说诸葛亮有某些用人偏见,但他因此忽略了真才实干是一个人的根本标志,“言过其实”则是一个人才的弱点。诸葛亮所以斩马谡而“挥泪”,恐怕也与他用人不当、误人误国的内疚心理有很大关系。如今人们一提“失街亭”,便称赞诸葛亮如何以身作则、按律执法,不仅斩了马谡,还自己作检讨,请求处分,降了三级。殊不知这其实是诸葛亮“用人不疑”的一次惨痛教训,是让后人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因“用人不疑”而疏于管理、造成“人才”误国的例子也很多。媒体上常常曝光的一些贪官,哪一个当时不是“人才”?!哪一个又不都是因过于信任、失之监督而成为罪人呢?!但是用人要疑,并不是让所用之人带病上岗,束缚其手脚。所以,用人要疑也要讲究度,讲究方法和原则,不能胡乱猜疑,不给所用之人以信任。
管理的实践证明,相信任何人与不相信任何人同样错误,而且也没有哪一个管理者能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那么“疑人要用,用人要疑”则是一种胆量、一种现实。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人才培养任重道远,用人之道也应与时俱进。只有坚持客观辩证的用人观,才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