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2)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汇编成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它以周礼为准则,评述春秋史实,“寓褒贬,别善恶”,旨在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情感为基础,离开“仁”,“礼”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达到“礼”和“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分别来说,“乐”谓乐曲,“诗”谓歌词;合而言之,“乐”也包含“诗”。“乐”与“礼”相配合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其作用尤在于陶冶情感。“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重视 “学而知之”,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1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2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 “知之”到 “好之”,由 “好之”到 “乐之”,形成习惯。

3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已经涉及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辨明是非,择善而从,由博反约,温故知新,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最没出息的。

4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讨厌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 “迁善改过”。孔子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