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柳宗元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生平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中国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他和韩愈同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名相当,后世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中上层官僚地主世家。其父柳镇,唐肃宗时任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后升为殿中侍御史,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卒于任上,柳宗元时年岁。其父一生清廉、刚直不阿,“守正为心,疾恶不惧”曾对少年的柳宗元产生了良好影响。其母娘家姓卢,出身官宦世家,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幼年的柳宗元是在她的教诲下长大的。

柳宗元少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4岁时开始读书识字,研习文章,学会了十几篇古典辞赋,对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十分喜爱。13岁时写了一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的文章,表达了反对军阀割据,热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文章感情真挚,辞采飞扬,受到很多人赏识,一时名声大振,被视为有才少年。

唐德宗贞元九年,21岁的柳宗元在长安进士考试中榜上有名,一举中第。5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书院正字,使他得有机会博览群书,为今后的从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调蓝田县尉,又升任监察御史。他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遭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年47岁。

柳宗元一生著述很多,有各类政论文、散文400多篇,还有大量的诗歌、寓言、辞赋,等等。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佛学思想以及文学主张,主要体现在《河东先生集》之中。其中有关教育理论的名篇有:《师友箴》、《答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舆论师道书》、《天说》、《天对》、《非国语》、《与韩愈论史官书》、《报袁君陈秀才书》、《与杨京兆凭书》等。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与内容

柳宗元主张革新政治以培养利人济世有真才实学的君子,把培养抱负远大、致力政事的正人君子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这样的人必须具有“生人之意”的政治思想,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要求,必须把履行儒家之“道”作为毕生的使命,把“济世安民”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他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本。“本之书”:理解事物的实质;“本之诗”:探索事物永恒的真理;“本之礼”:懂得社会生活的适宜方式;“本之春秋”:明辨善恶是非;“本之易”:了解事物变化的法则。但是,他不主张专宗儒典,而应泛览群书,博采众长。在他看来,杨、墨、申、商、刑、名、纵横、释、老等各家学说,都有“韫玉”,“皆有以佐世”。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二、人与人的天赋几乎没有差别

他认为人的天赋大体相同,超常或超愚的人均属个别现象。一个人能与不能、慧与不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他后天学习的情况。他说平常人和仲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平常人志向明确,后天努力学习,可以变成仲尼,若仲尼失去明确志向,不再努力学习,也会变成平常人。

这是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教学思想的表现。

三、提倡师生间“交以为师”

他认为师生之间应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不倦地传授知识,“有长必出之”;而学生对于教师所授,“果是邪?非邪?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应“观焉择焉”,发现问题,“徐以告焉”。这样,“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教师也可从学生处学到知识。

四、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学无常师

“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这种师生观,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他指责当时科举考试,“交贵势,倚亲戚”,完全为有权势的豪强地主控制;“为文辞,道今语古,角夸丽,务富厚”,仅“用文字求士”,忽视真才实学。他主张改革这种科举制度:“即其辞,观其行,考其智。”既要看考生的文章,又要注意考生的品行。这样,才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对当时太学的衰落腐败现象进行了批评

他说太学“经籍少闲”;太学生学风不良,“侮老慢贤”、“崇饰恶言”、“谇骂有司”。但他对当时太学生到宫门请愿,为阳城司业被贬抱不平,曾大加赞扬:“乃奋志励义,出乎千百年之表。”在当时的专制政治下,他敢于支持太学生的正义斗争,是难得的,是他的进步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

他还指出,自汉以来,由于董仲舒等人宣扬符瑞说、天人感应神学论的影响,教育内容掺杂不少“诳乱后代”、“诡谲阔诞”之言。因此,在学习中应独立思考,发现“有不可者而后革之”,“究穷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他还认为,学习“宜求专而通、新而一”,“勿怪、勿杂、勿务速显”,莫浮光掠影,“肤末于学而遽云云”,应专心致志,“究穷其书”,融会贯通,掌握实质。只有这样,才能“达识多闻而习于事”,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