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程颢程颐(2)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作者:张在军


“二程”还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是育人才、立道德、正人心、美风俗的重要手段,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因素。他们说:“善言治者,必以成就人才为急务。人才不足,虽有良法,无与行之也。”程颐青年时期,就曾上书仁宗皇帝,提出“固本宁邦”的主张,强调重教化以正人心,兴学校、改科举以育人才。

三、道德修养

“二程”与其他儒家学者一样,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养正于蒙”,即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于萌芽处用力。要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扩充善性,达到“至诚如神”的道德境界。

立志:他们认为,“志立则有本。譬之艺术,由毫末拱把至于合抱而于云者,有本故也”。他们强调立志要远大又要坚定,远大即须立圣人之志,坚定即不怕其难,努力奋进。

主敬:他们说:“敬,为学之大要”,“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用敬者”,“入德必自敬始”。敬,在这里指内心涵养功夫,就是在交感万物的思虑中能使心有所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意谓整饬自己的思虑,经常保持自觉的状态,心便能专一而不为外物所诱,敬能虚静。另外心要有所主,还必须要处物行义,于事物上能明其是非。义与敬相辅,否则主敬便成了空寂无事。他们认为,若能“敬以直内”,涵养诚敬之心,使之趋于无欲无我的境界,便可“无外诱之患”,言选举止自然中理。若不敬不诚,则必“私欲万端生”,就难于明理至圣。

养心:他们把心分为“人心”和“道心”,认为人心是邪恶的,道心是主善的,所谓“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指出,养心就是要存养“道心”,“直养而无害”。“教人者,养其善心,则恶自消”。

寡欲:他们认为,欲养道心,必须“寡欲”。人之所以做出伤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来,都是因为外物所诱,而“人欲横流”。说:“昏于天理者,嗜欲乱之耳”。因而,要学圣人,充养道心,必须从根本上杜绝私欲邪念,只有“灭私欲”,方能“天理明矣”。这是理学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存天理,灭人欲。

教育方法

“二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其一是格物致知。提出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在于“格物致知”。所谓格物,即指穷理,就某事物穷究天理。程颐说:“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然世上万物如何穷得?他们主张,要先于一事一物上穷尽,然后依此类推。认为天理是人心中固有的,只是人自己不能发现,故必须格物之功夫以尽知。

其二是因材施教。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注意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才能和旨趣,并施以不同的教育。指出:“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亏这成之而已。”又“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他们强调,要因人而教,主张对急躁好进者,“抑而教之”,对畏惧迟缓者应多加鼓励。

其三是启发诱导。他们继承发扬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动钻研精神,反对专事注入的被动教学。他们认为,教师施教必待学生有愤悱以求知的内在心理趋向和跃跃欲试的外部表情,然后乘机启发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定让其反复思考,自求通达,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其诚至而后靠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既告之,必待其自得也。愤悱,诚意见于辞色也”。

其四是好学日新。他们认为,即使“生而知之”的圣人也必须学习,常人则更需要学习,只有好好学习才可以为圣人。不然的话,若“无好学之志,则虽有圣人复出,亦无益矣”。“二程”还强调学习时不可墨守成规,主张要能标新立异,要能常见今是昨非,求得日新日进。

其五是深思自得。在读经方法上,“二程”认为既不能止于“章句训诂”,蹈“买椟还珠”的错误;也不能“记诵博识”、“玩物丧志”,应坚持“由经以求道”,贵在“自得”。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读经的方法,至于蕴藏在经中的“义理”,应由学习者去反复思绎,从己出发,由近及远。故“二程”提倡勤于思,在思考过程中发展思想。“人思如泉涌,汲之愈新”。

“二程”倡导的学风,相对专搞章句训诂的汉学来说,是一大变革。程颢注重“涵养”,主张“以诚敬存之”。要实实在在以“义理养心”,既不能刻意追求,操之过急,又不能怠惰忘却,一切顺其自然。程颢认为“涵养须用敬”,要求学生心志专一,心有主宰。但程颐所主张的“敬”,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还讲究人的容貌举止的严肃和庄重,反映在教学作风上也迥然有异,程颢和气,程颐严肃。故前者有“如坐春风”之誉,后者有“程门立雪”之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