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转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获得客户,使他们转化为忠诚用户,并能更进一步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样,即便营销费用降低,产品的销量也不会受到影响。要达到这个目的,根本在于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从顾客看到PPG的广告,到拨打呼叫中心的电话,或者上网站购买,再到物流运送,甚至有多少用户投诉了,他们的投诉类别大类有多少,小类有多少,把它具体到每个问题上,这都已经成为PPG评估营销细节的指标。
PPG靠广告吸引来的用户其实不是互联网上经常进行网购的用户。最鼎盛时期,PPG与网购最大聚集地之一的淘宝的用户重合度都低得惊人。也就是说,PPG广告所吸引的用户其实是没有黏性的,不容易做成回头客。PPG内部也承认,目录是最有效的营销渠道。
四面楚歌
在与供货商和广告商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更多的媒体开始调转矛头,由最初的赞美转向对PPG的批评。
一片质疑声中,各种猜测纷至沓来。此时PPG接二连三地当上被告,再加上网络上众多的指责,过去对PPG褒奖有加的公众舆论立即倒戈相向,PPG一时四面楚歌。
PPG的回头客接近于零。
面对媒体和消费者的双重质疑,PPG一方面安抚消费者,宣布获得了国际风投三山公司的3000万美元的新投资。同时,PPG做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计划,于2008年10月再掀一场价格战。
但是对于PPG“再次获得巨额注资”的消息,并没有得到三山的承认,这让PPG彻底陷入了资金和舆论质疑的双重困境。
最为不幸的是,与PPG有债务关系的债主们认为再不索要欠款,可能会血本无归,于是纷纷找上门来。因为风投纯属虚构,PPG根本无法还清债务,矛盾进一步激化。2008年4月,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艾普广告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在上海媒体刊登大篇幅“债务催收公告”,向PPG索要欠款。一些为PPG进行公关宣传业务的企业也开始中断对其服务。PPG顿时踏上了资金链断裂和信用崩溃的风口浪尖。
为了抓住最后的机会,PPG准备再进行一次全线降价,然后把回笼资金转入美国,在美国重新开辟市场。
2008年8月,就在PPG打算倾城一战的前夜,早已对PPG动向了如指掌的宝鸟(BONO),突然抢先出手,推出“一元体验”促销活动,直接将低价策略推向高潮。
消费者只要在当日单笔购物满300元,只需要再加1元即可获得价值229元、不同颜色的全棉毛衣一件,并且消费者所消费的金额可逐步累积,多买多得。在愈演愈烈的换季促销大战中,这一颇为另类的营销举措吸引了大量网上购物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