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ITAT:细节的错失(27)

十亿美金的教训 作者:林军


尽管到了2008年10月,PPG还是如期将99元的价格降到66元左右,并且在产品目录中增加了牛仔裤和领带。但是市场反响一片孤寂,每天寥寥无几的订单,甚至不足以支付电话费和员工工资。此时PPG的现金流只有不到1000万元,月销售规模勉强维持在200万元左右。

而此时,李亮却打算将积聚起来的2000万美金转移到美国(一说是根本没有2000万美金,这只是李亮的又一次吹牛而已)。这种计划遭到内部集体反对,一直对营销模式分歧极大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激化,李亮最终还是坚持只身前往美国,进行新的投资。李亮设想在美国重新打造一个PPG营销中心,然后把生产环节放在国内。但是,到美国后李亮将2000万美金几乎都投资在了固定资产上,国内的运作根本无法维持。2008年11月底,国内PPG始终处于半死半活的状态,很多供货商和广告代理商拿不到欠款,而李亮又不愿意回国给予答复,于是各种猜测再次纷纭而至,“PPG创始人李亮携款2000万美元潜逃”的报道更是遍布国内各大媒体的主要版面。此时PPG的订单数量已经由最初的上万件迅速跌落到百件,甚至零件。

因不满于PPG的运作失误,PPG首席运营官黎勇劲黯然离职。随后因为对PPG的前景不再看好,运营副总裁黄朗阳、CFO王彦丰相继离职,CMO赵奕松也在李亮去美国后离职。

PPG的高管团队几乎分崩离析,纷纷离职。由于人事的大幅动荡,除了呼叫中心外,PPG运营团队只剩下30人左右。到2009年年初,那些幸存下来的管理人员开始变得畏畏缩缩,结果让事态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更加重了PPG供应商的集体恐慌,订单被延期生产,快递企业见款发货,消费者的订单开始变得遥遥无期。2009年消费者收不到订货已经成了PPG经常发生的事情。

大势已去的PPG终究无法摆脱错综复杂的舆论纠葛和债务纠纷。2010年1月,上海地方法院判处PPG经济赔偿债务成立,银行内180万元存款被冻结,公司剩余物资也被搬走抵债。

2010年3月,PPG上海总部早已人去楼空,曾经叱咤一时的PPG彻底崩溃。对手凡客诚品则顺势上位到行业老大的位置。

2010年11月,凡客对外宣称出让10%股份给老虎基金,融资1亿美金,凡客一跃成为一家十亿美金的公司。而此时,江湖上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PPG的名号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