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我的炒股经历(8)

孙阿姨炒股记 作者:孙丽华


另外,再加上问题券商、上市公司清欠等长期困扰股市发展的问题的解决,同时,引入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资金入市,大盘新股成功上市,新股发行制度等利好消息的共同作用,股指被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整千点的点位。

我当时采取的策略是“紧跟国家的政策”。我所理解的“政策”就是监管部门正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同时股份制改革又一次出现,这些对股市来说都应该算是“政策利好”。而对于在“寒冬”中煎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虽然希望股市的牛气能够早点来,但是内心总归是忐忑不安的,毕竟刚刚吃过“苦头”。

我的心情也是如此,看着成交量不断放大,我又开始沉下心来慢慢寻找股票,我把目标锁定在那些业绩还可以,但盘子不是很大的上市公司身上,而那些已经跌到了定向增发价以下很深的股票更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浙江龙盛(600352),它的定向增发价是16.8元,而当时已经在8元以下了,我就大量地买入了这只股票,日后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逃顶,不再单靠运气

如果说“5?30”暴跌前我清仓是依靠运气,那么如果有人说我在5900点左右再次清仓也是靠运气的话,我就不服气了。事实上,我是在大盘大概在5000~5900点之间把手上的股票逐渐清掉的。

我当时的判断逻辑是这样的,在3000点附近,政府出台了降低印花税的政策,那之后为什么还会跌到1664点?我认为是因为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我们的股市,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股指才跌到了1664点。

接着在4335点的时候又出现了大跌,而这个时候的下跌原因是因为国有股及大小非减持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在3000~4335点之间就已经开始积累泡沫了。而这个泡沫可能随时随地都会破裂,只是没想到这个泡沫一直坚持被吹到了6124点。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的逻辑过于简单和武断,但是事实上,不管顶部最后到了哪个点,5000点以上毫无疑问就是泡沫的破灭区。十多年来,我一直记得一句话:“交易所里出现人头攒动的场面的时候,也就是你该离去的时候。”

“牛”变“熊”发生的时间是2007年的10月。初期人们还是从外部世界寻找股市下跌的原因,但是随着暴跌不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更多的思考转向了中国股市自身。在我看来,股价泡沫、市场扩容、大小非减持是最根本的几大作用因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