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亲是我的良师(1)

红色记忆:领导人后代谈家事 作者:刘畅


父亲是我的良师

——陈云之女陈伟华回忆实录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们来到中南海,工作人员把我们迎进陈云同志生前居住的地方。会客厅里还保持着简朴的原貌,墙上挂着陈云82岁时书写的条幅“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陈云的塑像被安放在大厅正中央,睿智而慈祥,让人一踏进这里就联想起这位老人不凡的一生。

落座,二女儿陈伟华微笑着迎了出来,“我挺普通的,不知说什么好”。朴实的语言和外表,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她指着墙上的条幅说,“这正是父亲的‘养生之道’。父亲身体一向不好,说自己是‘木炭汽车’,走走停停,有时还要有人推一推。”

1979年,陈云重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已是74岁,而上一次他在这个岗位上是1954年,前后相隔了25年。晚年的工作,正处在中国历史性的转折和现代化建设启动时期。从大局出发,陈云根据自己的身体,总结出这句名言,意思是“坚持量力而行地工作,坚持做认为最必要的工作。”他经常提醒比他年轻的中央领导同志,不要每天24小时连轴转,“开会不要开死人。”

陈云和妻子于若木有五个孩子,长女陈伟力、儿子陈元、女儿陈伟华、女儿陈伟兰和小儿子陈方。他们中有教师、有干部,也有企业家。虽然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都继承了父亲同一个特点——好学。直到退休,陈伟华仍默默耕耘在教师岗位上。对她来说,父亲既是慈父,更是良师。

父亲的“万分欢喜”

受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的影响,陈伟华从小就向往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理想却在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匆被实现了。

“文革”期间,陈云受到冲击,母亲于若木独自一人去了湖南“五七干校”,哥哥、姐姐、妹妹也先后被分配到了外地,只有陈伟华和正上初中的弟弟留在北京。

1968年,高中毕业的陈伟华和其他同学一样,准备奔赴工作岗位。好不容易被分配到丰台区学校工作的陈伟华,却因为调阅档案时发现她就是主张“包产到户”的陈云的女儿,于是被退了回来。最后,陈伟华被分到北京怀柔县当乡村小学教师。

怀柔,一半是平原,一半是山区。陈伟华自然想去条件稍好的平原地区,可偏偏被安置到长城脚下的辛营公社。小学校里,窗子没有玻璃,黑板是泥灰抹成的,用得久了黑漆剥落,白花花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