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我的记忆力并不是太好,但至今还能背诵小时候他让我们背的古文。父亲曾说,学习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刻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就按照父亲说的做。”刘弥群说:“言必行、行必果;学以致用都是父亲常教育我们的。”
父爱无言
刘弥群不想突出自己,更不愿谈及个人的经历。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才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1944年,刘弥群出生在延安,和其他在延安的孩子一样,出生不久就随部队南北转战,在马背上的摇篮里长大。解放邯郸时,她在随军转移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险些夭折于荒野。解放南京时,她坐在运送军用物资的马车上一路颠簸,吃尽了苦头。谈起自己幼年时的经历,刘弥群感慨:“随部队解放大西南时,我只有5岁,坐在爸爸的军用吉普上,透过车窗看见两边山坡上的尸体。这时候,妈妈用手捂住我的眼睛,但爸爸却说,要让我看见外面的情景,他说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就要有这个胆子。”
1962年,刘弥群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学习导弹、火箭发动机专业。1975年4月特招入伍,在空军司令部某实验室从事地空导弹武器的技术革新工作,先后自学了800多万字的理论教材、专业资料和有关武器系统的全套书籍。
1984年,刘弥群带领的课题组对国产某型号导弹的推进燃料进行改造,大大改善了武器的战斗性能。为此在1985年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9月被选为代表,出席了中共十二大。1998年,刘弥群调入空军指挥学院任副院长。2001年,57岁的刘弥群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
在父亲的教育下,刘弥群和其他兄妹全都是干技术工作出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成绩。长兄刘太行,是前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大姐刘解先和妹妹刘雁翎分别是总后门诊部和301医院的医生;大弟弟刘蒙现任广州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小弟弟刘太迟在空军工作。
“父亲的爱是无言的,我们有今天的成绩,都是父亲教育的结果。”刘弥群说,现在老了,她反而越来越懂自己的父亲。“父亲曾说,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也是党和毛主席教导的结果。如果他死了,能在他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几个字,那就是他最大的光荣。”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李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