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官员的考量(5)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作者:辛鸣


(八)对于“矛盾凸显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领导干部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准备不足

多年以来,我们的社会管理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种常态假设之上,也即社会管理职能定位于正常的社会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在这种假设下,我们的管理表现出很强的事后性和守成特点。往往是事情发生了,我们才会去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分析评估、上报请示,经过长长一系列的行政链条之后,才可能提出解决方案,等到落实方案、解决问题,又可能是一个长长的过程。可是随着中国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总是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发展节奏也更加快速的现代社会,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出现概率更是相应增大。尤其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冲突越来越显性化,频率也越来越高。比如,由于拆迁补偿问题引发的冲突、由于干群关系紧张产生的纠纷、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对立等等。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是心中有数的。有71%的人认为这样的问题出现是有客观原因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越来越多。所以更有95%的同志认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但是天灾人祸和各种各样的危机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社会危机突现的时候,传统常态管理假设下的社会管理体系马上会体现出其脆弱性。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要么惊慌失措,要么麻木不仁,有的甚至采取鸵鸟行径来得过且过。譬如对于2003年4月前政府应对非典的一些做法,有87%的人认为“很不妥”,但是同时又有66%的人认为“在那样的情况下,他也会那样去做”。这不仅是因为有苦衷,担心报忧得忧,引起上级领导的不高兴,或者说由于担心信息披露不当,还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更重要的是缺少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技能准备与体制准备。

更进一步讲,对于因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冲突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有了宽容的心态,有83%的同志认为对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着兼顾协调的原则,不能动辄就认为是无理取闹,而是要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使得不同利益主体能有效和规范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如果这一机制不建立或者没有,社会群体就只能以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其利益,其结果就可能铤而走险,也可能演化为激烈对抗,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对于如何建立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也有近60%的同志表示“说不清”“不知道”。有30%多的同志明确认为“上访”不应该成为社情民意反映的唯一或者主要渠道,而是应该建立主动的社会舆情的收集渠道与收集机制,主动让民众有地方和有途径可以说话,以免一味地掩盖、漠视,积小患为大害,痛失适宜处理的时机,最终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看得出,从提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到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当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调研活动纯系学理性研究,不代表调研参与者所在的单位与部门意见。为了尊重调研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意见,本报告并没有采用全部数据;本报告得出的结论与被调查者无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