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政策的权衡(1)

道理:中国道路中国说 作者:辛鸣


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政策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样,社会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复杂。而中国社会既有的社会管理理念越来越不适应变化的社会,既有的社会管理体制越来越制约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任何的改革创新举措当然要落脚于实践。但在实践创新之前,对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点进行认真梳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进行具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前提与出发点。

(一)明确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战略目标

为什么而改革,为什么而创新,改革创新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来看,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目标至少有三个方面:

——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的基本取向。但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还是这些年来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一个良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环境是很关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在非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发育并健康发展。可是过去数十年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塑造了传统的社会管理和运行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尽管在近些年来也在逐渐改变中,但并没有真正转换过来,而且过渡、磨合期更增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不仅市场主体的活力不能充分激发,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真正实现,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不能彻底破除,甚至有些时候因为这种过渡与磨合还会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形变样,出现行政权力与市场“合谋”,权钱交易的怪胎。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必须既在消除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又在杜绝市场经济变异所产生的社会乱象两方面有所作为,真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特别是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深圳从一个南海边上的小渔村变成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难免要积累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其中既有因我们工作不到位所产生的疏忽性的问题,有因经济实力不强出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很多因社会转型导致的结构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经过30多年的积累,现在开始逐渐显现了。比如,利益诉求的不畅、利益协调的不够导致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频发,大量流动人口权利的缺失导致的恶性报复社会事件,行政区与经济区冲突导致以邻为壑的经济壁垒,低端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面对这诸种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加剧冲突,不仅使得进一步发展不可能,还使得已有发展成果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来化解危机、来应对挑战。

——构建适应变化了社会管理要求的制度框架。

现代社会越发展,制度的作用愈加凸显。一个社会有序良好的运行依赖于一个科学的制度框架。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制度安排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人口流动性不强、经济交往活动不活跃、与外部环境联系不紧密的社会,其社会管理的制度框架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行政的管制。因为这样的管制有效也有力,甚至成本也低。但是当社会已经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出现重大变化,人口频繁而大量地流动、社会经济关系错综而活跃、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制度框架。这种全新的制度框架要能兼容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要能反映日益多元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要能保障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各种要素的经济权益与政治权益,要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