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1433年,史称“明初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裕,在宋元时代丰富的航海遗产和历史惯性的推动下,明代统治者出于巩固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满足物质享受的需要,曾集中举国资财,先后派遣宦官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官方远洋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从而,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
明代初期,造船业十分发达,而且制造技术和船只生产量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是发展水平较高的手工业部门。造船的种类有海上远航用的大型海船,海上或者江河作战用的战船、运粮的浅船、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明初官营造船业规模最大的是南京的龙江船厂,还设有龙江宝船厂,专门为郑和下西洋制造大型高级海船。福建的福州船厂是专门生产防倭船只的。广东新会东莞船厂专门制造海上战船。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即派遣郑和等率领船队进行规模浩大的海洋出使,除政治目的外,也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郑和首次出使,率领士卒27800人,修造大船62艘,他既是明朝奉敕的使臣又是船队军兵的统帅。他们经南海入西洋,途经苏门答腊、阿鲁(亚鲁)、旧港(三佛齐国)、满剌加(马六甲)、小葛兰(奎隆),达到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古里国。此后,明成祖在位时期,又先后六次遣郑和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至西域诸国,远至今西亚与东非,史料上记载的所经国家多至30余个。郑和的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同时,也使郑和认识到海洋以及海权的重要。他曾向明仁宗进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同时,他还提出:目前,中国舰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郑和的海洋观和海洋思想,即使以现代的政治和历史眼光来看,应当说也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引起明王朝统治者的重视。
细细算来,郑和的海权思想,与美国马汉“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还早于马汉“海权论”460多年。
今天,距离郑和远航已经600多年了,“七下西洋”依然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当代美国学者路易塞斯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郑和七下西洋,有四次舰队总人数超过万人,而后来的哥伦布、达?伽玛、麦哲伦等的远航规模最大不过两三百人。远航的郑和,没有侵略、没有掠夺、没有殖民,更没有杀戮。所到之处,总体上干了三件事:一是“开读赏赐”,宣读大明皇帝的敕谕。二是颁布中华“正朔”,即中国的历法,其中集中了中国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的对季节、气候的规律性认识,以及许多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三是给所到国家带去了瓷器、工艺和文化。正因为如此,郑和被今天的世人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和平使者”。但也应看到,耗资巨大、费时长久的郑和下西洋,在给中国换来尊重、换来荣耀的同时,并没有换来实惠的利益。此后,先后有倭寇、荷兰、葡萄牙人、英国人、八国联军、日本人、俄罗斯人打中国人没商量!从一定意义讲,中国人远下西洋所换来的,只有自我陶醉——“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说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笔者从郑和下西洋到清末开始的百年耻辱中感悟到:当今世界上,不要一门心思去希望别人说你的好话,更不要想着让“全世界人民”都热爱你,只要有人怕你特别是那些图谋不轨的国家害怕你,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