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难,是谁加给我们的(3)

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 作者:李向前


1996年,丹尼尔·戈德哈根的著作《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一书出版。这本书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巨大反响。它以大量原始档案和确凿证据表明,在希特勒统治下,排犹倾向是一般德国人的典型特征。戈德哈根说:这种排犹主义几乎构成了20世纪德国的历史。它表现在:“对犹太人的偏见成为一种强迫观念,达到了不正常的程度。德国社会的一切毛病和缺陷都归咎于犹太人。这种排犹主义,其主张是异常激烈的,往往倾向于暴力。”由此,戈德哈根断言,德国人参与屠杀犹太人是自愿的,并非在纳粹分子的强迫之下。

充分的证据使德国人认识到,法西斯摧残人类的罪行,并不仅仅是一般想象中纳粹特种警察部队在集中营或死亡营里干的那些勾当,而是整个德军在侵略推进中随时随地进行的屠杀(RUN-OF-THE-MILL)。甚至,普通德国民众在反犹浪潮中也充当了加害者的角色。由此,德国人开始丢弃原来坚持的所谓“干净的战争”的观念,将战争和对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的野蛮屠杀联系在一起。

的确,那决不是一场“干净”的战争。根据今天的研究,希特勒侵略波兰和实施他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真正意图并非以军事为主,而是经济目的大于军事目的。纳粹德国当时设想,在发动战争之后,其战略动作主要是施加对东欧和苏联的经济掠夺。这些经济掠夺,又主要以当地的粮食、工业设备、战略资源和劳动力为目标。与人们的想象刚好相反,当时,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并非因经济力飞速膨胀、积攒下了巨大的财物力储备,而恰恰因为处在深幅的经济衰落中,才试图以发动战争来解脱困境。

这就决定了战争的“肮脏性”。战前,希特勒曾大肆谈论过美国的移民经验,声称要把伏尔加河变为德国的密西西比河。纳粹德国当时设想,要大量向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移民,迁出波兰人口的80%~85%,乌克兰人口的64%,白俄罗斯人口的75%,然后将德国人移往上述地区。他们甚至计算出德国移民的人口密度应为每平方公里80人。这远远低于了德国1939年时每平方公里133人的人口密度。为实现这个移民计划,被迁出的当地人口将被分成两部分:有劳动能力者将作为奴隶为纳粹德国服苦役;而老弱病残和孩童,则被投入毒气室。因波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为犹太人聚居地,所以,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主要发生在这些地区。

1941年6月中旬,也即在侵苏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一周前,党卫军头领希姆莱在对特种警察部队的训示中,提出了即将出现的所谓“种族战”。他当时已经估计到,“由于战争行动和粮食问题,将有2000万到3000万斯拉夫人会死亡”。当年11月,第三帝国元帅格林对墨索里尼的外交部长西亚诺(CIANO)宣称:“德国占领苏联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处理2000万到3000万饥饿的当地人”。这两个纳粹德国的大战犯,此时已露出凶险的杀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