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学任公 究佛理(6)

毛泽东与佛教 作者:王兴国


)可见,在谭嗣同看来, 兼爱 、 仁 、

慈悲 、 爱力 都是同一系列的概念,它们可以互相置换。毛泽东在这里提到了 博爱 、 慈祥 、 爱力 ,显然是受了谭嗣同《仁学》的影响。毛泽东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的信中,还反复提到 慈悲之心 。如前所述,毛泽东的母亲是信奉观音的,而观音的尊号便是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所以毛泽东在《祭母文》中,尽管用了 博爱 、 爱力 、 慈祥 ,其实质仍是讲的 慈悲 。其实慈悲并不是观音的专利,而是整个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称: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大乘佛教以此作为异于小乘、进入世间 普度众生 的重要根据,故云: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其二,是灵魂观。祭文云: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1]

中国佛教是主张灵魂不灭的,如前所述,谭嗣同和梁启超也赞成灵魂不灭。这个问题第三章还要详论。这里我只想说明,梁启超1903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中,曾处处将康德哲学与佛学

[1].《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11 页。

对比,认为 康氏哲学大近佛学 。在介绍了康德关于本原有三,即魂、世界、神之后,梁启超说: 康德所谓魂者,谓人之精神独立于躯壳外者也;所谓世界者,如佛说之大千中千小千世界,非专指此地球也;所谓神者,景教之言造化主也。 [1] 青年毛泽东曾受康德二元论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又与某些佛教观点夹杂在一起,其根源即在梁启超。例如青年毛泽东曾说: 世界之外有本体,血肉虽死,心灵不死。 [2] 这里的 本体 概念来自康德哲学,而 血肉虽死,心灵不死 的观念,则更多地来自佛教。

其三,戒律思想。祭文称: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3]

佛教戒律中有 不妄语 一条,不论是 五戒 、 八戒 、 十戒 中,都有这一条。它要求人们行为诚实,讲真话,而不要虚伪、欺骗。祭文所说的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正是对 不妄语 的具体阐述。

[1].《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154、160页。

[2].《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0 页。

[3].《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10 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