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章太炎也十分强调佛教这种 依自不依他 的自强自立精神,认为它 可用于艰难危急之时 (《答铁铮》)。可见,梁启超、章太炎强调
依自不依他 ,是为了唤起人们以天下为己任,自强自主。而这种 贵我 精神,在青年毛泽东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在《讲堂录》中便有 横尽空虚,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惟我(贵我) 的记载。
必须指出,青年毛泽东对 应用佛学 的研究,固然主要是受了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影响,但与他在四师和一师读书时期最尊敬的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不无关系。1914年6月,杨昌济在认真阅读了谭嗣同的《仁学》,并将其一些重要段落抄录在《达化斋日记》之后,写道: 援儒入释,昔贤所讥,然沟通儒释之巧,未有过于上所钞之二段者。余习闻儒者之言,颇不甚满意于佛说;谭浏阳乃重佛若此,使我意为之一转。余现尚未研究佛学,已确认其哲学上之价值矣。 [2] 杨昌济戊戌变法时期曾在湖南参加过某些变法活动,对康梁,特别是谭嗣同十分推崇。但当时他主要还是从政治上同情和支持他们的变法主张。由于杨氏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后来又在国外留学十年,所以对佛学缺乏研究。后来,他重读《仁学》并认真进行了研究,便得出了上述结论。按照上述思想,他进一步研究,于1915年3月27日又写了以下一段日记,以抒发他读《仁学》的心得:
余研究学理十有余年,殊难极其广大;及读谭浏阳《仁学》,乃有豁然贯通之象。其序言网罗重重,与虚空无极,人初须冲决利禄之罗网,次须冲决伦常之罗网,次须冲决天之罗网,终须冲决佛教之罗网。心力迈进,一向无前;我心随之,猝增力千万倍。开篇言以太能显出宇宙之全体:自身而家,自家而国,自国而地球,自地球而太阳,自太阳而昴星,自昴星以及无限之世界,皆互相维系,终古如斯,无非以太之力。吾由此而知吾向所抱持之宇宙观念,不免太狭隘也。[1]
杨昌济的这段日记表明,正是谭嗣同的 心力 学说帮助他在哲学上有豁然贯通之象 。杨昌济是十分重视哲学研究的,同时也反复告诫他的学生要研究哲学。1915年他还与黎锦熙一道,组织毛泽东、陈昌等人成立过一个哲学研究小组。在谭嗣同和杨昌济的影响下,毛泽东也曾一度十分推崇心力 说,1918年当毛泽东在学习了杨昌济所教授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之后,他曾按杨昌济的命题《心之力》写了一篇作文,得到杨氏高度赞赏,给了一百分[2]。
关于青年毛泽东在哲学上所受佛学思想影响,我们在第三章要详细分析。这里我们先对毛泽东1919年所写的《祭母文》中的佛学思想,进行一些分析。这篇祭文,是毛泽东在他母亲于当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二日)逝世后,作于10月8日。这篇祭文,至少在三个方面反映了佛学思想影响。
[1].《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149 页。
[2].《达化斋日记》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其一,是慈悲观。祭文云: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3]
博爱 的概念固然与五四时期人们反复宣传的西方观念 自由、平等、博受 有关,但中国古代即已有墨子的 兼爱 和韩愈说的 博爱之谓仁 。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述 以太 之 显于用 ,即其具体表现时说: 孔谓之 仁 ,谓之 元 ,谓之 性 ;墨谓之 兼爱 ;佛谓之 性海 ,谓之 慈悲 ;耶谓之 灵魂 ,谓之 爱人如己 、 视敌如友 ;格致家谓之 爱力 、 吸力 ,咸是物也。
[1].《达化斋日记》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2].《西行漫记》,第122 页。
[3].《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10 页。
(《仁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