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有 韫玉 ,但对于什么是其 韫玉 却没有回答。综合柳宗元有关著作,可知他理解的佛教之 韫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 佐教化 。在《柳州复大云寺记》中,柳宗元说 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 ,生病则 聚巫师,用鸡卜 ,卜而无效,便说 神不置我矣 ,绝食而死,结果导致当地人口不断减少。柳氏认为,对于这种迷信 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 。柳氏采取 崇佛庙 的措施,使当地人民
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 。由此他得出了 唯浮图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 的结论。在《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中,柳宗元又说: 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 (《柳宗元集》卷二十八),也是肯定佛教重智慧轻迷信的思辨哲学。
2.肯定佛教的 中道 思想。在《南岳弥陀和尚碑》中,柳宗元说弥陀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丕勤诱掖,以援于下。不求而道备,不言而物成。 (《柳宗元集》卷六)在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文中,柳宗元说: 佛道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 (《柳宗元集》卷六)可见,柳宗元对佛教中天台宗的 中观 、 中谛 思想是十分推崇的;而这种推崇又是与他的哲学倾向一致的。柳宗元在《祭吕衡州温文》中说: 宗元幼虽好学,晚未闻道,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于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而为道不谬,兄实使然。 (《柳宗元集》卷四十)
3.肯定佛教的辩证因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过,他是 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柳宗元集》卷三十四)他在《送僧浩初序》中说: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 (《柳宗元集》卷十五)可见,他肯定佛教与《易》合,实际是肯定其主张运动变化的思想。佛教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创造的主宰,与柳宗元所宣传的 自动自
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谋? (《非国语》)的无神论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柳宗元善于出入佛老,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第三,在1964年8月18日的谈话中,毛泽东对任继愈《汉 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书,只讲了唐代以前的佛教感到遗憾。他说,宋朝的理学是从唐朝禅宗发展起来的,由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这表明,毛泽东对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视。在任继愈的上述论文集中,有一篇《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分析了禅宗实际创始人慧能哲学思想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但毛泽东对禅宗哲学性质判断,并不完全是从任继愈论文中得来的。早在1958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的讲话中,他就谈到过慧能。毛泽东说:
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慧)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惠(慧)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么办?他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思想无所寄托,大为流行。
这段话表明,毛泽东对禅宗,特别是慧能思想早有研究。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建国以后,毛泽东曾多次索看《六祖坛经》,有时外出视察工作时也带着[1]。
慧能(638 713),俗姓卢氏,广东新州(今新兴县)人。其父曾官范阳。范阳在唐代是一个方镇之名,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约今河北怀来、永清,北京市房山以东和长城以南地区。《神会语录》说 能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