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瓣瓣洋葱之间,被遮蔽或忽略的悲剧,越往深处,越能感受到光阴背面那种惊心动魄。剥开历史的内核,呈现出来的是辛辣和酸涩,令人唏嘘,泪流满面。君特·格拉斯在《剥洋葱》中写到,一件东西能使人洞察一切,这就是叙述者在波罗的海海边捡到的琥珀。我想,我在这本书中也打捞出一些琥珀,触及几代学人的心痛、苦难和泪水,保留着琥珀形成时的原始信息。
本书最初定名《师说新语》,重点在"师说",而少"新语"。《世说新语》写活了魏晋风度,让人景仰,而这本书呈现的名士风骨,也是从言行中现风流。说到"新语",日光底下无新事,中国历史漫长,历次朝代更迭,总有相似的悲剧上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旧朝到新朝的文人,其遭受的罪与罚,经历的悲与欢,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陈寅恪有诗云:"古今多少兴亡恨,都付扶余短梦中。"又云:"秋星若解兴亡意,应解人间不自由。"兴亡之事,无甚新意,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梦魇,每个人身处历史漩涡中的感受和滋味,却各不相同。正因为触及大时代风暴中的苦难,触及学者们的内心滋味,这本书写的非常艰难。也许有读者质疑我的写作渗透了过多的情感因素,请原谅,那是因为我将每一条所征引的史料加上了人性的温度。这是我的文章区别于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所在,我所追求的风格是史学的冷静和文学的韵味,二者交融,知我罪我,一任诸君。自认为这部书并非严谨的学术作品,为方便读者阅读,故对所引用的史料,没有按照严谨的学术规范加以详细的注释。
我仍将继续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相关研究和写作,推动我前进的有历史与现实的反差,有朋友的关注和期许。在本书的写作中,参考了不少师友的研究成果,除了行文中注明的,主要参考书目附在书后;书中的部分照片亦出自所附的主要参考书目。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缺少原始档案材料和第一手史料,部分篇章写得不甚满意;另外,书中若有文史差错或不当之处,bdlyq618@163.com这个信箱,恳请方家和读者批评、交流。
最后还要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感谢我的岳父岳母、妻子女儿,是家庭的默默支持,使我安心,在工作之余,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读书和写作。女儿刘润菡在我写作《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时,曾将我所读之书中的纸条抽出来玩,散落在地板上,添了不少乱,到这本书的出版,她即将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光匆匆,马齿徒增。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妻女相伴,写出满意的作品,不负家人和师友的期许。
2010年5月4日
时,因倒春寒,青岛樱花始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