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记(1)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作者:刘宜庆


这是一次披荆斩棘的探索之旅,一次寻找历史真相的幽暗的航程。

2009年春节,拙著《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出版后,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他建议我写一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他的一句话,点燃了久蕴于心的愿望。事实上,在《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中就已经写到了一些名师高徒,比如,金岳霖和他的弟子王浩、殷海光,吴宓与钱锺书等。而这本《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可以看作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前传和后续,将中国知识分子放在20世纪百年风云之中观照,看他们的学术传承和师生关系,看他们的肝胆相照和恩怨悲欢,以此折射百年中国的大事件,在他们的心灵留下怎样的印记。

说这本书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前传,是因为康梁、章黄、蔡元培、刘师培等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五四运动时期在北大、清华执教或者求学的师生来说,影响深远。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执教鞭者,多章门弟子,而在北大清华求学的佼佼者,日后成为西南联大教授群体中的中流砥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成为20世纪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纽带。

说这本书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后续,是因为它关注了联大精神在历史的激流中怎样逐渐销声匿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联大的学术自由、民主堡垒的精神资源是在什么样的历史中失传?1946年西南联大三校复员之后,国共内战经过一年多后,在北平的教授们,何去何从,不得不做出选择。梅贻琦可谓选择走出去的代表,吴晗则是选择留下来的代表。1957年发起的"反右"运动中,陈梦家、汪曾祺等被打成"右派",1966年"文革"中,陈梦家、汪篯、吕荧等人在狂风暴雨的政治运动中凋零。是否可以这样说,1949年之后,历次政治运动将西南联大的生存土壤铲除殆尽,终生信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病逝,标志着西南联大的精神成为绝响。

出于对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历史命运的关注,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对百年中国的大师们,在把握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时,试图按照钱锺书先生所提倡的"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之法,一切从史事和史料出发,以此为路径,尝试对名师高徒的思想和行为予以解读。

君特·格拉斯在反思德国历史的《剥洋葱》中说,"回忆可以作弊,可以美化,可以伪装"。历史是否也是如此--历史可以作弊,历史可以美化,历史可以伪装?戳穿层层覆盖的谎言,提供主流历史有意无意忽略的真相,20世纪的一百年,简直就是国学大师的受难史,一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部百年中国的离乱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