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寅恪与周一良:文人书生不自由(1)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作者:刘宜庆


▲陈寅恪与周一良:文人书生不自由(节选)

积极靠拢 曾发言批判陈寅恪

就在恩师陈寅恪考虑南下之际,周一良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他在回忆录中说:"1948年秋冬之际,局面颇为紧张时,我写信给父亲征求意见。这时大约已有地下党和他打了招呼,所以他主张我不要考虑离开,并汇给我一笔应变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一良和选择留下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感到欢天喜地,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代。1950年秋末,他参加了"西南土改团",去了四川,在眉山县太和乡搞"土改"工作,直到1951年春间。"西南土改团"成员主要为北京大专院校的中青年教师,总团长为陈垣。1951年春,周一良听周总理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报告,开始参加思想改造运动。周总理指出,知识分子除去过几道关(如家庭等),要通过本门业务的学习来改造立场和观点。

知识分子改造进入高潮时,出身大家的他陷入深深的悔恨:"我决心改造自己,力求进步。""经过学习、讨论、检查,终于树立起服从需要、任何地方任何工作都是干革命的思想。"

弟子周一良投身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渐渐适应了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研究历史。人在广州的陈寅恪自然看不惯为文套用马列八股者,1951年有讽刺诗:

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

白头宫女笑哈哈,眉样文章又入时。

周一良先生在他的自传中曾说过:"我生性小心谨慎,加之解放后'原罪'思想沉重。"思想转变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在陈寅恪看来就很陌生了。

1953年,为配合对胡适的思想批判和清算,在尹达的授意下,周一良发表"眉样文章"《西洋汉学与胡适》,文中对胡适有污蔑不实之词。1949年之前,周一良对胡适非常尊敬,在写关于魏晋南北朝和翻译佛典的论文时,经常向胡适、向达、王重民等人请教。周叔?

听说胡适研究《水经》,让周一良把自己所藏的一册抄本送给胡适,供胡适研究鉴定。胡适在此书题识:"三十六年一月十夜,周一良先生来看我,把他家书?

先生收藏的一本东原自定(水经)一卷带来给我研究……周本是东原在乾隆三十年写定本抄出的精抄本。"1948年8月,又跋云:"周本抄写最精致可爱,今年一良奉叔?

先生命,把这个本子送给我。我写此跋,敬记谢意。……这个藏本也有特别胜处,李本所不及。"

1949年之后,周一良受舆论和形势的影响,在家信中将胡适称之为"文化买办",随后著文批判,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何对过去尊敬的胡适进行批判,周一良的说法颇能代表当时一批参与批判的知识分子的想法,他说:"当时确实是诚心诚意,认为自己作为新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改造思想,'不破不立',应当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判,即使是过去所尊敬的人。"

1954年,全国文艺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展开声势浩大的批判,批判的矛头仍是背后的胡适。对这一切,人在岭南的陈寅恪冷眼旁观,"历史系教授陈寅恪说:'人人都骂俞平伯,我不同意。过去你们都看过他的文章,并没有发言,今天你们都做了应声虫,正所谓一犬吠影,百犬吠声。'"陈寅恪拒绝批判胡适,在中山大学,不表态,甚至公开表示反对批判胡适者,还有容庚、刘节。

1958年,"大跃进"时进行学术批判。这一次,周一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恩师陈寅恪。晚年周一良以忏悔的心情回首这件事情:

当时我入党已经两年,对于党的号召更是无不积极响应,义无反顾。党叫我批判陈寅恪先生,我的态度和五年前批判胡适时就大不一样,不加任何思索就执行支部的意图,从未想到有一天万一跟陈先生见面的话何以自处,或者见陈先生于地下之时应该怎样。但是物极必反,这次"批陈"以后,我倒是逐渐更深刻地认识陈先生学术的伟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