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撰写季刚墓志铭
与康有为相比,太炎先生门下承学之士极多,季刚先生尤为卓然不群。钱穆先生云:"章氏去日本,从学者甚众,然皆务专门,鲜通学,惟黄侃一人,最为章氏门人所敬。"{1}
章太炎生平清高孤傲,对黄侃却颇多嘉许,黄侃有"述而不作"之风,于是,劝黄侃著书。黄侃却谓须待50岁后再从事纸笔。黄侃婉拒章太炎的那句话,也是有来历的。黄侃称道清代学者江永时说:"年五十后岁为一书,大可效法。"由此可见黄侃对乾嘉学术精神有意识的继承。
1935年春,黄侃50岁生日,章太炎撰赠了一副贺寿联,并由苏州寄到南京。这幅贺寿联的上款为"季刚劬学有年,温温不试"。联语曰:
韦编三绝方知命;
黄素初裁可著书。
上联以孔子"五十读《易》"的典故,赞许黄侃研究学问非常刻苦,到知天命之年仍在勤奋学习;下联即用蔡邕《曹娥碑》的故典,希望黄侃今后可以潜心著述,写出"绝妙好辞"。章太炎写给黄侃的贺寿联,有嘉许、勉励和庆贺之意,对联下款写道:"年五十当著书,今正其时,书以勉之。"但章太炎一时疏忽,此贺联内无意中竟藏了"黄绝命书"四字,黄侃看联后一时愕然,大为恐惧。据黄焯《黄季刚先生年谱》所述,黄侃向来迷信谶语,接到这副贺寿联后,脸上骤然变色,内心"殊不怿"。果真在当年10月8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导致胃溃疡失血过多而英年早逝。章太炎贺寿联竟成谶语,有人责怪章太炎,章太炎亦悔痛自责不已。
黄侃去世,章太炎获得噩耗后,连呼:"这是老天丧我也!这是老天丧我也!"极其悲痛和惋惜,写下挽联:
辛勤独学鲜传薪,歼我良人,真为颜渊兴一恸;
断送此生唯有酒,焉知非福,还从北叟探重玄。
上联中传薪比喻师生递相传授,"歼我良人"语出《诗经·秦风·黄鸟》,而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章太炎以此来比拟黄侃和颜渊一样英年早逝,而他现在的心情就和当年孔子失去颜渊一样悲恸万分。下联为黄侃去世惋惜,"断送"出自韩愈《遣兴》"断送一生唯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北叟暗含塞翁失马的典故,重玄指微妙幽深的哲理,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师关心弟子的身后事,章太炎撰写了《黄季刚墓志铭》,风格正在魏晋之间,十分精彩,可以说是尽传其人。
一是气节之刚正:"民国四年秋,仪征刘师培以筹安会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黄侃早年从事革命活动,民国宋教仁被暗杀后,面对武夫当国,"自度不能与时俗谐,不肯求仕宦。"与刘师培相比,黄侃一生大事不糊涂,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洁身自好。晚年黄侃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非常愤慨,常表现在诗文和日记中,忧国难,难释怀,唯有借酒消愁,并非贪恋杯中物。汪东在《蕲春黄君墓表》也提到"九一八事变后",黄侃不再和日本的学者有任何联系,亦可证明黄侃气节之刚正。季刚先生"晚岁讲学金陵,声闻日远,东邦承学之士多踵门请益。辽沈变起,君愤恨绝弗与通。"黄侃临终前犹念念不忘国事,问妻子黄菊英:"河北近况如何?"最后叹息道:"难道国事果真到了不可为的地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