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说黄侃治学之严谨:"尤精治古韵,始从余问,后自为家法,然不肯轻著书,数趣之曰:'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妄不智,吝不仁。'答曰年五十当著纸笔矣'。今五十,而遽以中酒死。独《三礼通论》、《声类目》已写定,他皆凌乱,不及第次,岂天下不欲存其学邪?"章太炎在墓志铭中再次对黄侃未能著书表示遗憾。黄侃对当时胡适的"整理国故"、顾颉刚的"疑古派"不以为然,对著书严格要求自己。"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治学之严谨,可称得上绝响了。
程千帆说:"老师是中外学术界公认的大师之一。……大师之大,大在何处?……我觉得季刚老师的学问是既博且专的。无论你用经、史、子、集、儒、玄、文、史,或义理、考据、词章来分类,老师都不仅有异常丰富的知识,而且有非常精辟的发明。他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黄侃是晚清民国的奇才,乱世诞生的大国手,一本著作也未出手,如果生活在当下,不知能被聘为教授否?
蔡元培的风范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国的圣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上,蔡元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他身为前清翰林,顺应历史潮流,转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为排满革命实施暗杀,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信念终生不渝。民国初肇,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长北京大学,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使北大气象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后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劳工神圣,信奉"以美育代宗教"。作为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都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影响十分深远。
70年前,抗战中的中国痛失蔡元培。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我们不妨从他一生之中,截取几个片段,透过蔡元培的弟子、朋友的追忆,感受这位学者的不朽风采和人生境界。
暗杀时代的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笔飞弄。生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蔡元培,观察他的人生道路,会发现有三次转型,每一次转型都引发了历史潮流。可以这么说,蔡元培是清末民初的先知先觉者,时势使然,造就了他早年的传奇经历。
蔡元培于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蒋维乔在《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中写到他凭科举获得功名:"为文奇古博雅,声名藉盛。乙丑举于乡。壬辰以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蔡元培受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除读中国古书之外,广泛涉猎西学书报,开始由一名封建翰林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1898年戍戌变法失败,他有感清廷腐败,毅然弃官回乡,就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走教育救国之路。蒋维乔这样说他的这次转变:"戊戌政变后,先生知清廷不足为,革命之不可以已,乃浩然弃官归里,投身教育,以启发民智。既而来海上,主持南洋公学特班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