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节: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4)

中国高端访问-肆 作者:余玮


李书福满怀期望地跑到国家机械部。接待他的负责人冷冰冰地、一脸疑惑地看着他说:"你要生产摩托车?你有多少钱?你有技术吗?"面对不信任的询问,一脸窘相、站在屋子中央的李书福壮着胆说自己有5000万元,技术可以请国外专家。但实际上他只有200万元。最后的答复是"不行",这位负责人还让他回去好好看看国家的产业政策。

碰了一鼻子灰,年轻气盛的李书福无奈地回到台州。生产摩托车的希望落空了,李书福没有气馁,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经过调查,李书福感到在深圳时曾想到的装潢材料行业,特别是镀铝装饰板材市场前景广阔,全国已有的2家生产厂,产品质量不理想,他果断决策,迅速出击,立即拍板上马。

1991年,李书福开始了建材的生产,这次选择可以说是他事业腾飞的起点。李书福这样回忆道:"建材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去建材市场买建材发现的,我发现这个材料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利润空间,这就是商机,那我们就要生产这个产品。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就是这样出来的。后来我们生产铝塑板,也是全国第一张铝塑板的生产厂。"

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是这次投资却让李书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的时间就让他损失了五六千万元,然而,倔强的他并不服输:"我不相信这是失败,我慢慢还会发展起来的,失败是成功的基础。"

李书福的事业算是小有成就了,可那个生产摩托车的梦却依然藏在他的心灵深处。他决定做摩托,可他"没有生产权"。李书福现在比以前狡猾一些了,他决定弄"私生子"。他找到临海一家摩托车厂,签了个字面上叫"协作生产"的协议,当然,缴了一笔钱。说穿了:什么协不协作,就是买到了生产权。

造装饰板与造摩托车,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很显然,这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产。1992年,李书福的浙江吉利摩托车厂终于在历尽艰辛之后成立了。所谓"吉利",就是"大吉大利"!

万事开头难。在摩托车制造的起始阶段,困难接踵而至,其中最紧要的是要找到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特别懂行的技术人员,否则,制造摩托车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

李书福绞尽脑汁,八方觅将。他几乎将整个黄岩县与发动机有点沾边的企业翻了个遍,终于得知八一机械厂有一位年近50,从名牌学府出来,一直从事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的余挺。于是,李书福立即登门请将。

现任吉利华普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余挺回忆说:"董事长找我促膝谈心,邀请我加盟吉利,他提出的宏大愿景让我吃惊,真让我有英雄相见恨晚的感觉!"

就这样,在余挺领衔下,吉利的摩托车之战很快拉开序幕。依然是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依然是试制、失败、再试制……产品一面世,便受到市场的热烈响应,用李书福的话来说就是:"简直卖疯了!"

也许是摩托车市场的狂热震撼了某些企业家,于是,他们蜂拥而上,都想从这个硕大的蛋糕中切一大块。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到1994年,全国摩托车厂林立,市场疲软。李书福的吉利受到严重冲击,产量和利润都大幅下降。在这群雄并起、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李书福冷静地思考、分析着,他发现没有一家摩托车厂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对,就生产这种摩托车。"他敏锐地抓住这一市场切入点,投入大笔资金,组织了一支精干队伍日夜奋战。

不久,李书福终于开发出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这种摩托车一投入市场,就引起了轰动。订单如雪花般向吉利飞来。李书福说:"我们开发的是全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当然,这个过程有些也是老天决定的,但是你自己不努力,也绝不可能成功。在危机中,李书福终于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带领吉利飞速前奔。到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