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动荡的“危机之弧”(3)

美国沉没? 作者:易强


在冷战结束、世界新秩序开始之后,刘易斯于1992年在外交关系委员会(CFR)出版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东再思考》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中东政策,即后来流行的“黎巴嫩化”。

多数中东国家(埃及是一个明显的例外)容易走上这种进程。如果这些国家的中央权力被极大削弱,就不会再有公民社会可以团结国家,国民不会有真正的共同的国家身份的感受。之后,如同在黎巴嫩所发生的一样,这些国家就会分裂成为长期争斗和冲突的宗派、部落、地区和党派。

1979年,历史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冷佐斯基(GeorgeLenczowski),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讨论了所谓的“危机之弧”。这篇文章解释说,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战略重点是,牵制苏联并控制这个地区的石油:

“中东是‘危机之弧’的核心。其战略立场是无与伦比的:它与苏联相邻……并拥有世界探明石油储藏量的3/4,它是21世纪最难处理的冲突——犹太复国主义对阿拉伯民族主义——所在之地。”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早在1979年7月3日,卡特总统就签署了第一份秘密援助伊斯兰圣战组织——反对喀布尔亲苏政权的组织——的指示。而美国官方版本说法是,美国是在1979年12月24日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后,于1980年才开始对伊斯兰圣战组织提供援助的。

1998年1月,布热津斯基于接受法国《新观察家》杂志采访时对此予以否认:

正是在1979年7月3日这一天,我写了一张便条给总统,并在其中向他解释说,在我看来,这种援助将导致苏军的干涉……我们没有推动他们去干涉,但我们有意地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恐怖主义不能被简单地视为“非国家角色”。实际上,很多恐怖组织,尤其是规模最大的、组织良好的恐怖组织,都是“国家角色代理人”。比如,CIA就秘密地向伊斯兰圣战组织提供武器装备,或者帮助培训恐怖分子。

恐怖组织不仅对地缘政治进行“反应”,而且是地缘政治棋局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为外国军事冒险和战争提供完美的借口,同时还成为国内推行暴政、抑制不同政见、创立极权主义统治的借口。

2001年1月9日,法国情报机构对外安全总局撰写的一份绝密内部报告,也指明了“基地”组织与美国政府之间的关系。2006年5月23日,麦德森报告披露了这份报告的部分内容:

1993年,在效忠本?拉登的苏丹情报官员的帮助下,“基地”组织在美国世贸大楼制造了爆炸案。两年之后,CIA和英国军情六处(MI-6)将设在阿富汗达伦塔(Darunta)的基地组织训练营的控制权,移交给了“基地”组织在利比亚的首脑伊本?谢赫(IbnCheikh)。这个训练营是用来进行培训“基地”组织人员,以及制造炸弹及化学武器的。之后,“基地”组织利用达伦塔训练营培训出来的恐怖分子,发动了一系列的致命袭击,包括1995年11月19日对埃及驻伊斯兰堡大使馆的袭击,1998年对美国驻内罗毕大使馆的袭击,以及1999年12月31日对洛杉矶国际机场的“千禧年袭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