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三大案迷雾中朱由校登基(8)

大明悲歌:血染天启王朝 作者:木梓


由于没有文化,熹宗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他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颁发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熹宗身边的太监将此念成了"逐奔追比",并解释为"追赶逃走,追求赃物",熹宗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还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扶余进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丝裙,琉球进的是温玉椅子、海马、多罗木醒酒松,暹罗献的是五色水晶围屏、三眼鎏金乌枪等。邦国的进贡,而且进的是贵重礼物,熹宗原本应隆重接待。在金殿上,尽管使臣递上的是用汉文写的奏章,但熹宗在装模作样看了半晌后,把进贡的奏章当成是交涉什么问题的奏疏,怒气冲冲地将奏章掷于地,说"外邦小国好没道理",拂袖退朝。三国使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中琉球使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识字,使臣们几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状况再次召见使臣,而使臣们已没有往日的恭敬了。从这年起,外邦各国大都停止了进贡。

诚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熹宗愚而误国,明太祖首先应该负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权与相权对立,互为制衡,洪武十三年罢相,并严厉告诫后世"永罢不设",从此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力。即使不以现代政治文明为标准,只以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衡量,这也是违反孔孟学说的"不道"之行。秦始皇尚且知道尊重"廷议",而明太祖大权独揽,专制程度超越前代。在如此绝对的权力之下,发生偏差,很难纠正。没有制衡的宝座,像一个长满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会插进他的身体,射出巨毒。很少有专制帝王能够逃脱此难。

废相之后,皇帝因助手空缺,不得不事事总揽,以致自顾不暇,难以应付。为保证皇权的集中,就要求皇帝本人具有治国治民的素质和本领,皇帝能勤政。纵观明代,除明初二祖外,有作为的皇帝凤毛麟角,大多是沉溺于贪乐的无能之辈,特别是自英宗以降,差之千里,不可同日而语。万历帝中年以后,则万事不理,不亲郊庙,不御朝讲,不批奏章,不见朝臣,不补缺官,使得国家机构难以运作,衙门无人,政事荒芜。这样的榜样,会给熹宗带来怎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熹宗在万历末年虽贵为皇长孙,却与贫家子弟失学无异。据当时朝臣的奏疏,可知熹宗九岁"尚未出就外传"。光宗在东宫时,暗弱昏庸,自己都有朝不保夕之忧,寄情酒色以自慰,哪里顾得上长子的教育?而熹宗所亲近的魏忠贤,又是个文盲,所以可以断言,熹宗幼时的光阴必是等闲抛却。

万历年间,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宁、慈宁三宫都曾遭火灾而重建,此外兴建较小的宫殿,以及修缮工程,终年不断。熹宗不上书房,四处游荡,耳濡目染,学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艺。学成木匠,却做了皇帝,不免令人觉得滑天下之大稽。

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忙着做些什么呢? 就现有的史料来看,他资质聪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齐废帝东昏侯等人来,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亲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实在太醉心于当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烦絮。传说中他显得比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从云南飞马传送他最爱吃的云南名产"鸡土从"。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亲信大臣专门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将现采集的鲜鸡土从收在一起,有专人通过各地的驿站,飞马向京中传送。大有杨贵妃吃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在木匠技艺方面,熹宗有许多发明创造,颇符合今日科技创新之要求。当时,匠人制造的床具极其笨重,需要十几人才能搬动,用料费,样式也极其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着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