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于立宏.能源资源替代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林伯强,牟敦国.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7]夏义善,傅全章.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8]林伯强.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谢文捷.世界能源安全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10]杨维新.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D].北京:世界经济研究所,2006.
[11]郭志俊.欧盟共同能源政策——新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D].山东大学,2008.
[12]刘传哲,何凌云,王艳丽,何丽娜.能源金融:内涵及需要研究的问题[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9—63.
[13]杨泽伟.国际能源机构法律制度初探——兼论国际能源机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6(6):77—84.
[14]朱玲.论全球性食品和能源危机的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2008(9):22—31.
[15]樊瑛,樊慧.美国2007新能源法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8(3):59—64.
[16]罗振兴.美国与东亚能源安全[J].美国研究,2008(3):79—99.
[17]杨光.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启示[J].欧洲研究,2007(5):56—70.
[18]扈大威.欧盟的能源安全与共同能源外交[J].国际论坛,2008,10(2):1—8.
[19]程春华.欧盟新能源政策与能源安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1):113—119.
[20]吴磊.能源安全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1):36—45.
[21]罗英杰.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合作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5(7):55—60.
[22]庞昌伟.俄罗斯能源战略框架中的对外能源合作[J].国际经济评论,2004(11):24—30.
[23]袁新华.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实施的制约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5):29—40.
[24]何一鸣.日本能源战略体系[J].现代日本经济,2004(1):50—56.
[25]张力.印度的能源安全:挑战与应战[J].南亚研究季刊,2004(2):29—37.
[26]何建坤,张阿玲,刘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能源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1):1—7.
[27]吴宗鑫,吕应运.以煤为主多元化的清洁能源战略——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72—78.
[28]夏立平.当前美国国际能源战略及中美能源合作趋势[J].当代亚太,2005(1):25—37.
[29]黄季焜,杨军.中国经济崛起与中国食物和能源安全及世界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6(1):67—78.
[30]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3):345—360.
[31]王亮方.美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系统工程,2006,24(3):93—101.
[32]李卓.石油战略储备计划与石油消费的动态路径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1):22—31.